第二百八十七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敌骑(1 / 2)

加入书签

当光明与阴暗在这方天地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之时,七万魏军与六万汉军亦形成了列阵对峙的局面。

在今日,在这广袤的樊城平原之外,汉魏大军都在对方面前亮出了自己的獠牙。

魏军一方:以八百破十万吴军的张辽为主帅,以被誉为曹家千里的曹休为副帅。

至于其余一应将领如许褚、孙礼、杜袭等人,俱是曹魏中闻名中原的名将。

汉军一方:以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主帅,以令无数人胆寒的万人敌张飞为副帅。

再辅以近两年来被誉为“汉鹿”的糜旸,及其他一众宿将作为辅佐。

双方这样的阵容,在这名将日渐凋零的后三国时期,已经算得上十分豪华。

目前天下中有三强。

而这样的阵容,单单拿出任何一方去攻打孙权,恐怕都会让孙权感觉到亡国之祸的到来。

但就是这样的阵容,却仅仅是天下至强的两方进行的一场大会战而已。

今日双方进行的这场大会战,本质上是刚刚建立的汉、魏两朝进行的第一次正式的对决。

汉魏双方加起来十数万的总兵力,让这方圆数里的土地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肃杀起来。

阵阵寒风在这肃杀的气氛下,不断地吹拂着两方大军严密的阵型。

但无论这方天地中的寒风再如何猛烈,心中抱着强烈战意的两军阵型依然岿然不动。

双方士卒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敌人,在这寒冷的天气中,他们握着长枪的手心却已然冒出冷汗。

两方都是天下有名的强军,但两方都知道对方亦是不弱于己方的强军。

两方更知道一旦大战展开,那么他们两方中势必会有一方,永远的躺在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成为来年庄稼茁壮成长的上佳肥料。

就在两军的战意越来越强的时候,关羽驾马从森严的军阵中走出。

在魏军军阵中的张辽见状,迟疑了一会儿后,亦从魏军的军阵中驾马而出。

关羽的举动很明显就是想与他相见。

若是他这个主将在两军面前避而不见,对他身后的大军的士气无疑是一种打击。

至于自身的安全问题,纵使关羽是万人敌,他张辽亦不是寻常的猛将。

而张辽的举动亦被他身后的曹休、许褚等人所察觉,只是他们都明白张辽为何如此做。

关羽与张辽这对昔日中的好友,就像有默契一般驾马朝着对方走去。

犹记得当年关羽在许都尚未立功前,因为曹操对关羽的偏爱,曹氏诸将很多都不服关羽。

当时只有张辽与徐晃会主动交往关羽。

相比于徐晃与关羽之间更多的是同郡之情,张辽与关羽的情谊最早可追溯到当年在徐州时。

两位当世名将在胯下良马的带领下,来到离双方大军之前的百步之外,最后来到对方的身前。

而后两匹战马在各自主人的驱使下,不约而同地齐齐上前一步,马头相交。

这个距离本不该出现在敌对的两人之间,但却可以出现在互为好友的两人之间。

张辽看着近在咫尺的关羽,就算一会就要与他展开生死大战了,但是张辽脸上还是浮现些许笑意对关羽言道:

“许久不见,云长风采依旧。”

面对张辽的寒暄,关羽的脸上亦流露出笑意。

“文远亦然。”

哪怕身前有着七万如狼似虎的敌军,但那却丝毫不能扰乱关羽的心。

在寒暄之后,关羽便主动对着张辽言道:“当年我与文远相识于军阵之前,今日若断交于军阵之前,亦算是有始有终了吧。”

听到关羽如此说,张辽的脸上流露出苦涩之意,只是这些苦涩之意很快就被他压制下来。

纵是关系再好的故友,若心中志向不同,那么迟早都会有分道扬镳的一天。

若说以往张辽在为魏公、魏王曹操效力时,张辽与关羽之间还有着转圜的余地的话。

当张辽成为魏帝的卫将军的那一刻,这对昔日的好友已然只剩下不死不休一途。

大义面前,关公从不含糊。

在将脸上的苦涩尽皆散去后,胆气豪壮的张辽亦不会轻易向关羽示弱。

“云长今日与我阵前相见是为断交,但岂不知一会云长是否会断头也?”

听到张辽的话,关羽不禁大笑起来。

他不是在笑话张辽自不量力,他在笑身为他敌人的张辽有这种胆气。

唯有这样的敌人,才配得上与他关羽为敌。

关羽在笑完后手指脖颈言道:“天下想要我项上人头者又岂止你一人?”

“当年的公明亦是其中一人。只是公明豪言音犹在耳,人却何在?”

关羽的话让张辽的眼神眯了起来。

徐晃何在?

人在九泉也。

关羽是将他比作徐晃呀。

只是虽然知道关羽的意图,但是面对关羽的举例,张辽却丝毫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因为关羽说的是事实。

随后关羽扯下身上的一块布,而后他手举断布对着张辽言道:“你我往日情谊,就如今日这段断布,再难重缝。”

说完这句话后,关羽将手中的断布朝天空扔去,随后他便拨转马头朝着汉军的军阵中而去。

而当关羽驾马离开的那一刻,张辽亦拨转马头朝着魏军的军阵中而去。

在两位昔日好友背道而驰的过程中,那张代表着关羽与张辽感情已然破裂的断布,亦在寒风的吹拂下越飘越远,及至消失在十数万大军的眼前。

很多事都回不去了。

而就在关羽回到汉军军阵中的时候,张辽亦回到了魏军军阵中。

在张辽回到魏军军阵中后,他马上令人吹响了大军中的号角。

在魏军数万人的军阵中,响亮低沉的号角声震天动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