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郑国渠(2 / 2)
相比较前面这些,后面的才是最麻烦的,每一道辅渠都要设计好,保证水能够逐级流到田中。
如果赵国只是想像夫差一样,挖一条运兵运粮的沟渠就简单多了,一二十万俘虏,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给挖通。
“一个贺兰郡就要这么长时间,那整个河套岂不是要一二十年?”栗腹眉头一皱,他还打算在五年之内把河套扶上正轨,十年之内建设成赵国第二大产粮基地。
现在光是建个水利工程就要一二十年,其他的岂不是要等他老死才能完成?
“用不了这么长时间,我已经把其他郡的河渠规划图设计好了。等到这条运河挖通之后,就可以腾出一半的人手去其他郡县。剩下的辅渠和三级水渠、四级水渠,胡人挖一部分,当地的平民挖一部分就行了。估计五到七年的时间可以将整个河套的水利设施建的差不多。”郑国晃了晃脑袋,无比自豪的说道。
这两年多来,河套的百姓只负责开垦农田,建造房屋,修建学校,其他采煤,开挖运河,修建官道全部都是胡人俘虏来做的。
等到明年,农田垦荒结束之后,就能够腾出来人手了。
当然,垦荒结束不是说没有荒地开垦了,而是开垦的土地已经达到了能够耕种的上限,即便是继续开垦也没多余的精力去耕种了。
“还是有点长了,不能再快一点吗?”栗腹看向郑国。
赵国的官位中并没有总督这个职务,他这个职务只是赵括为了河套更好的发展,专门设立的,总共只有十年,期满之后,他就要回朝廷任职了。
他希望能够在任职期间,将河套建设成心目中的样子。
“已经很快了,这还是因为有一二十万俘虏每天不间断的工作,否则十年都不够,至少要一代人。河套虽然土壤肥沃,水草丰美,但是降雨量远远比不上中原,想要开发成良田,水利设施必须完善。”郑国说道。
他虽然不知道四百毫米等量降水线是啥,但是他知道降雨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自河套向北向西,降雨量不断减少。自河套向东向南,降雨量迅速增加,而河套正是过度地带,再加上阴山、贺兰山与黄河形成的特殊地形,造成了河套宜耕宜牧的环境。
即便是这个年代的降水量比后世高出不少,河套也就刚刚达到四百毫米降水线的临界水准,如果真正从过去的牧场转变为农耕,水利是绝对不能少的。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在这里、这里、以及这里挖三个大湖,做蓄水之用,用来调节水位,防汛抗旱。”郑国指着地图上,贺兰山南侧、北侧,以及朔方郡的一个地方说道。
这三个点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非常适合作为蓄水的湖泊使用,湖边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用来养鱼,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至于黄河东岸,也就是朐衍故地偏北的位置,则可以继续用来放牧。
不过根据郑国的观察,这片地的承载力有限,如果过度放牧,很有可能会导致土壤沙化,不宜规划牧场,百姓散养一些还是可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