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北疆行 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月娇的愤怒(1 / 2)
李月娇在自我消化发生的种种时,安阳侯府的马车已经出了皇城大门。
车夫是安阳侯府的人,知道自家世子身上有伤,所以走得很慢,用了一盏茶的时间才刚过了皇城外的玉城桥。
薛镇知道李月娇如今心绪不好,因此没有和她说话,而是在过桥后,隔着帘子吩咐车夫:
「到万福大街,仁心堂去。」
车夫刚刚说了声「是」,就见不远处十字路口之外的茶社里,有个穿青色常服,手中还拿着个马鞭的年轻人匆匆出来,一路小跑就到了车边,满脸担忧地说道:
「是仲敬在车内?」
薛镇挑开车帘,颇有些意外地看着年轻人:「子言兄?你怎么来了?」
年轻将领名叫陶书,字子言,比薛镇大两岁,但身份上却和薛镇天差地别的——他是义堂中长大的孤儿,八岁时被镇远侯府收做其幼子的奴仆,因展现出了武学天赋,因此十一岁时又被老侯爷收入军中,慢慢成长成了一员悍将。
建隆帝决定让薛镇领兵时,把他扔进了彼时还是镇远侯带领的镇北军中,由此薛镇和陶书相识。
二人非但有同袍之谊,也因为性格南辕北辙,反而私交甚笃。
陶书一眼看出薛镇如今身负重伤,再闻见血腥气,要不是在大街上,他怕是要直接掀开薛镇的衣服就瞧。
「你竟然真的在京?真的受伤了?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他急吼吼地问,大嗓门儿和他那年轻儒雅的长相非常不搭。
薛镇听他的问话,难得当着好友的面沉了脸色,深吸了一口气才勉强压住脾气,问道:「兄是几时知道我出了事的?还有谁知道?」
陶书还没反应过来:「我是今早得的消息,我知道的时候,京郊三营都知道了,还说你进了天牢?老侯爷特意让霑世子带我到天牢打听消息,奈何那边人口风严得很,要不是世子压着我,我都要打人了。而且可不止我们,好些世家子弟的人,都在那儿打听呢。」
前天刚知道的陛下病重,今日就听说薛镇无诏回京还下了天牢,任哪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世家,都要担忧。
他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之后,连车内正郁郁的李月娇,都从无尽的憋闷中抽离出来,红着眼睛瘪着嘴,抬起身看向车外,仔细听着他们的话。
她这一动弹,陶书才发现车内还有人,猛一下没认出来,等瞧清楚是李月娇,他动了动嘴,客气地唤了一声:「弟妹也在啊……」
说来世家子弟之中,乱糟糟的消息传得总是很快,因此连薛镇带回来外室与孩子的事情,他也听过。
说起来薛镇带回陈三娘与孩子的事情,最高兴的反而是那些世家子弟,毕竟薛镇打小就是「安阳侯府天之骄子、性情温良、行事妥帖、能文能武的小儿子」,是玉京城长辈最爱用来打击、敦促自家儿子的对象。
得亏薛镇脾气好,人缘才能不错,不至于被同龄二世祖们排挤。
因此传出他竟然有外室和外室子后,世家子弟们均有种出口恶气的感觉,并且第一次真切感到薛镇是「好兄弟」!
但陶书因为和薛镇关系好,所以知道些别人不知道的细节——比如薛镇自打娶了这个媳妇后,就干脆不着家了。
自己的好兄弟不喜欢自己的媳妇,陶书自然对这个弟妹就没有好印象了,但大家都是守礼之人,他也不会对个朝廷命妇横眉冷对,因此说话的态度淡淡的。
不过李月娇都要心烦死了,才懒得搭理他呢,只隔着车帘回了一礼,便再次缩了起来,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只是竖着耳朵听他们说话。
薛镇却已经被陶书的这番话气笑了,冷声问:「第一个传出这话的人是谁?」
合着如今的京城竟然成了漏勺,什么消息都能传得沸反盈天。
陶书这才意识到薛镇竟生了气,收敛了大大咧咧的神色,严肃问:「不知道,人人都这么说而已。怎么回事?」
薛镇知道这等风云变幻之中,尤其是陶书这样大而化之的人,更不会关注那等细节,因此思忖一番才道:
「淮王回京了吗?」
「谁?」陶书愣着说,「不晓得,仲敬,你别这么云山雾罩的,说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
薛镇想了想,叮嘱道:「子言兄帮我个忙,先回营中告诉老侯爷,去迎迎淮王,看看都有谁这时候接触过淮王;再打听一下最早散布我回京消息的人是谁。千万私下里行事,莫要打草惊蛇。」
陶书因着他慎重的表情想到了某种可能,吞了下口水,再没有多问,只道:「我明白了。你给哥哥透个底——」
他向着皇城方向扬了扬下巴:「到底平安吗?」
「陛下已经无事了。」薛镇小声道,「子言兄也和老侯爷透个底,面上就别带出来了。」
陶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如此说来,老侯爷担心了几天的血雨腥风,该是不会出现了。
「好,我晓得了,你好好回府。」
陶书说罢,拿着马鞭转身便离开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