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汉奸无处不在(1 / 2)

加入书签

薛婶和苗简已的七七烧完了,苗先生才被鬼子放了出来,他的十根手指甲被拔去了,肿得像水萝卜。他每天不说一句话,常常流泪,偶尔从他嘴里发出几声呜咽:“鬼子怎么不杀了俺?让俺去死,到了那边我们一家四口就能团聚。”

                  林伯和小白瓜住进了苗家,为了方便照顾苗先生;小敏和小九儿依然住在林家。每天下了工,小敏都要去探望苗先生,给苗先生和曲伯洗洗衣服,收拾收拾院井。

                  林伯有时间陪着苗先生喝茶聊天,他为自己曾经冷落苗先生的事情而内疚,他为自己小肚鸡肠而羞愧难当。

                  两个人虽然出身不同,文化程度也不同,两个人很早就有了深厚友谊,起初林伯尊重苗先生是教书先生,有知识,有涵养,对街坊邻居竭诚相待,后来,自舍生取义这件事又敬佩他是一条汉子;苗先生欣赏林伯的淳朴厚道,林家两个儿子更是英雄好汉,抛下一家老少参加抗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很难得,更可贵。

                  两个人有一个共同思想意识,消灭日本侵略者,把倭寇赶出中国大地。

                  “只有活着才能看到抗日胜利。”林伯的话很有道理,苗先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要活着看着鬼子滚出中国。

                  时间在风里游走,在寒气里蹉跎,小敏每天早出晚归,两点一线忙忙碌碌。

                  下工之前,绣舞子给每个绣工分了一块蛋糕,一块被油纸包裹着的蛋糕,上面几个英文字母,小敏不认识,只认识上面的四个中国字“生日快乐”。绣舞子告诉大家说,今儿是她女儿的生日,让大家沾沾喜气。

                  绣舞子的话让小敏想起了她的生日,不知不觉之间她离开家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她从没有过过一次生日,她几乎忘记了哪一天是自己的生日,只记得是腊月的某一天。

                  小敏怀里抱着绣舞子给的七斤混合面,提着一块蛋糕,没精打采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她要把蛋糕拿回家让大家活尝尝鲜。

                  风撩着她一根长辫子,撩着地面上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平日里热闹的街道冷清了许多,行人揣着手,垂着头,脚步匆匆;买糖葫芦的,肩上扛着一个稻草人,稻草人上插着几串糖葫芦,嘴里吆喝着,脚步急冲冲,看着不像做买卖的,倒像是身后有鬼子在追命,大脚步迈得忒快;几个孩子拽着大人的手站在巷子里,瞪着一双双大眼睛,嚼着馋涎,大人翻翻口袋,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嘴里吐出一串冷气,在空气里结了冰,摔在雪堆里。

                  狮子桥旁边有一个卖烤红薯的,炉子旁边围着几个乞丐,他们缩着肩膀,跺着脚丫子,把手捂在煤炉子上,看着香喷喷的、焦脆脆的食物,他们的眼睛都直了。

                  看着烤红薯的,小敏想起了坊子矿区,想起了爹娘,每年她过生日,娘总会想办法做一碗长寿面,面条上放着一撮海带丝,还有两个荷包蛋;在前一天,爹总会想办法找到一户人家杀猪,别人即使说年根再杀,他也会找出理由说年根太忙,怕忙不过来,让他们提前杀猪。杀完猪,主家问要钱还是要猪肉,爹笑着说:“麻烦主家了,要一个猪心,四个猪蹄。”

                  做好了这一些吃的,娘总会把猪心和猪蹄放在供桌上摆放半个小时,先让仙人尝尝,让仙人保佑孩子一切如意,四季平安,多张心眼。

                  那个时候小敏特别想过生日,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那天爹不会骂人,也不会打人。但,那天爹总会喝醉,跑到院子里“哇哇哇”吐半天,吐完了站半天,眼睛盯着黑乎乎的天,嘴里念叨着大姐和二姐的名字。不知他想起了什么?还是他后悔把两个姐姐送了人?

                  娘也会偷偷抽噎,她心里难受,这么多年一次没有给两个姐姐单独过过生日,其实,每逢大姐二姐生日那天,娘最少也要和一块面,擀一碗面条,这碗面条分成三份,每人碗里放一筷子,小敏总会问,今天谁的生日?娘也不说话,爹也不回答,这是他们两口子最融洽的一天。

                  吃完了面,娘亲把小敏的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再卷起来,变成两根犀牛角,在发尾扎上两根红头绳。爹也会换上干净的衣服,上衣和裤子虽然都有几个补丁,却没有一点煤灰,后腰上别着他的杀猪刀,鼓鼓囊囊;一只手里攥着一根长棍子,坊子地面坑坑洼洼,天是黑的,雪也是黑色的,雪下面藏着一口口废弃的煤井,怕不小心滑溜下去,必须加一条木棍探路;另一只手里牵着小敏,出去逛长街。

                  长街也就是靠着红房子和火车道的一个小小市场,没有多少东西卖,何况又是冬天,那个时候,长街就是坊子矿区最繁华的地方,有几家铺子,是日本人开的铺子,日本鬼子虽然杀人不眨眼,他们见了客人都很有礼貌,深深鞠躬是他们的礼节,他们卖的东西大多是他们日本人的东西,玩偶与寿司,还有衣服,爹一般不买日本人的东西,不是因为贵贱的问题,只因为和日本人有仇。

                  最显眼的是大烟馆,大烟馆门前有垂死挣扎的大烟鬼,他们的身体被大雪埋了一半,露出双手扒拉着厚厚的黑雪,好不容易爬到烟馆门口,站在烟馆门口的日本浪人就会飞起一脚,把烟鬼踢出很远,他们再也爬不起来了,就会躺在雪地里不死不活地殃气,命若悬丝。爹会上前把他们拉到墙根下,生怕运媒卡车碾着他们。

                  火车道边上还有磨刀的,磨刀师傅腰里系着摞着厚厚补丁的围裙,头上带着油乎乎的、破烂不堪的挂耳棉毛,两边的护耳像鸭子的尾巴,露着黑乎乎的棉絮子,肩上抗着一个长凳子,一边往前走,嘴里一边大声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长音拖出二里路。两只护耳随着冷风上下忽闪,嘴里的哈气在帽檐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碴子,随着热乎乎的哈气滴落一点点水珠。

                  火车道岔路口还有卖烤地瓜的,汽油桶做的烤炉很暖和,火苗窜出很高。坊子地面都是煤渣,不用花钱买煤,只要扛着烧烤炉和生地瓜来就行,炉火不旺,只要弯下腰,用手掌扫开黑雪,就能看到挨着地面的煤渣,顺手呼啦一把,就够烧一会儿的。

                  这个时候爹总会低头看着小敏,“丫头,想吃烤红薯吗?想吃就痛快点,爹买给你。”

                  小敏早就闻到了甜甜的烤地瓜味道,她伸出小舌头舔舔嘴唇,点点头。

                  爹笑了,他会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铜板,递到那个烤地瓜师傅面前,高声说:“师傅,买两个。”

                  “喔,是虎皮呀,是老熟人,一个铜板给您两个大的,一个小的,小的是送您的,您拿好了。”

                  “多谢老板照顾。”爹脸上洋溢着喜庆,别人还给他面子,他骄傲,他伸手接过香喷喷的烤红薯,把一个小的递到小敏的手里,“给,丫头,吃吧!”

                  小敏攥着热乎乎的地瓜,心里美滋滋的,很快这份喜悦被前面“吱扭吱扭”滑竿摧毁。

                  一乘滑竿停在马路牙子上,张喜篷远远就看到了顾庆坤爷俩,他故意瞪着一双小眼珠子,盯着顾庆坤脸端详半天,一会儿,他黄啦啦的眼珠子落在烤红薯上。

                  “吆,张爷,您也逛长街呀。”顾庆坤踉踉跄跄上前打招呼。

                  “虎皮呀,买的什么?”张喜篷一面用手指头剔着牙,一面斜着身子,白楞着顾庆坤的手,明知故问。

                  “嗨,张爷呀,俺出来磨磨刀,年根下杀猪的人家多……俺刚给孩子买了几个烤地瓜,您尝尝鲜,刚烤熟的,这地瓜没有一星点冻伤,很甜。”爹把大手掌摊开,送到在张喜鹏眼前。

                  张喜篷向前佝偻佝偻脖颈,向旁边的打手挤挤眼角。

                  一个打手明白张喜篷的意思,从滑竿一侧跑过来,跑得有点急差点摔倒,爹拉着小敏让开一条路,同时把两个烤地瓜双手递过去。

                  小敏狠狠瞪着眼前的五个人,她的小嘴撅着,满心的不高兴……听说张喜篷死了,坏人死了,真是解恨。

                  又听说许家孙少爷许连瑜接管了张喜篷的工作,希望他不要像张喜篷那样凶残。

                  风依旧刮着,把雪刮在窗玻璃上,灰蒙蒙一片;刮在了树梢,银装素裹;雪落在屋顶,白皑皑的,只有烟囱里冒着炊烟,融化一点点雪水,变成了冰凌挂在屋檐下;清冷冷的烟慢慢升高,变成了一卷卷云,在天空上飞翔。

                  眼前脚下的雪被车轱辘压出几道辙,纵横交错;天没有那么黑,一切都是白的,没有阳光都那么亮,亮得悦目,比坊子的雪白多了,看着像是融化的咸盐,结了厚厚的冰;一堆堆雪,被车辙碾压得那么零乱,闪着光,好像一把把刀刃在煤油灯下闪烁。

                  小敏的脚步走到了庞家裁缝铺子门前,庞家的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男人,是庞新云。

                  “您好!”小敏怀里抱着包袱向庞新云深深鞠躬,就是这个男人陪着她去找绣舞子救出了苗先生,她给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两个字:好人。

                  “敏丫头进来吧,你的朋友让我把一样东西送给你,本想上个月送给你,只因为发生了这么多事,忘记了。

                  小敏脚步忐忑,不知谁让庞老板捎东西给她?她在青峰镇没有朋友呀,难道是许家的舅老爷?

                  “是一个客户让俺给你的。”庞新云看着矜持的小敏又重复了一遍,“他说你生日那天没有赶回来,心里不得劲,还请敏丫头理解他身不由己。”

                  “……”小敏满眼愕然,她翼翼小心地踏进了庞家裁缝铺子。

                  庞家铺子离着林家不远,站在剃头铺子里就能看到庞家裁缝铺子门外的情景,每天上下班路过这儿,最多扭脸看看,看看橱窗里挂着的一件件做工精细的旗袍,偶尔想象那些有钱的阔太太穿上旗袍的样子,一个个前凸后翘、风姿绰约……此时站在铺子里,小敏一双湿漉漉的脚丫不知往哪儿放?眼前的铺面不大不小,靠墙角放着两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还有一个煤炉子,整个屋子热乎乎的;一块长布帘隔开两个房间,布帘后面有一个躲躲闪闪的人影,看着布帘下面露出一双穿着绣花鞋的脚,可以断定是女主人;内屋后面通着一个小院子,风忽闪着布帘上下飘摇,院子里传来两个孩子的笑声。

                  庞新云拉开一台缝纫机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小包裹,递到小敏的手里,小敏把手里的包袱放在一旁缝纫机上,她心脏颤抖了一下,小心翼翼伸出一双小手从庞新云手里接过小包裹,慢慢打开,里面放着一把弹弓,这是二姐给她的那个弹弓吗?像是巴爷在城隍庙为她做的那把,“巴爷……”小敏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下山时忘了带走它……心酸的泪水止不住,巴爷,您在哪儿?

                  “丫头,莫哭莫哭,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巴爷还活着,活着,那天他把这弹弓留下来时说,‘今儿是丫头的生日’……”

                  “真的?!巴爷还记得丫头的生日……”小敏喜极而涕,大颗大颗的眼泪滑到了她的嘴角,伸出舌头舔一舔,吞咽进了喉咙,甜滋滋的泪,幼小的小九儿不是孤儿,他还有爹,巴爷还活着,这是多么高兴的事情呀。

                  “巴爷还活着!”庞新云点点头,压低声音说:“孙香香就是他杀……他现在不敢露脸,那天几个伪军记得他的模样,朴大郎找人画了他的头像,鬼子到处找他呢。不要告诉任何人。”庞新云往前走了一步,警惕的眼神眺望着门外的街道。

                  “巴爷,他,他人在哪儿?”

                  “在青峰山,最近他准备去一趟蟠龙山,丫头,你能不能请个假回郭家庄看看,你路上与巴爷做个伴,这样大家都放心。”

                  “能。”小敏想也没想回答,使劲点头,“俺也想回许家看看舅老爷。”

                  “好,丫头,你明天去绣舞子那儿请假,说回八里庄看望父亲大人,快过年了,准备给父亲买点东西送过去,她会给你开一张通行证。”

                  “好,好。”

                  “谁来了?”内屋的女人掀开门帘从里面走了出来。这个女人三十多岁,模样不丑也不俊,脸上挂着一层多虑,眉头紧蹙,声音温柔。她一只手里拎着一方手帕,看到这方手帕吓了小敏一跳,这方洁白的手帕上绣着三朵蒲公英花束,非常精致,这不是绣舞子的手帕吗?小敏把眼睛从这个女人手上移开,深深鞠躬,“您好。”

                  “真俊的小嫚,你就是那个……敏丫头。”

                  “夫人,这儿没你的事情,去后院看护好两个臭小子。”庞新云语气有点生气,“不是不让你掺乎我的事情吗,近段时间你是怎么啦?”庞新云还想多说几句,他看了一眼低垂着头的小敏,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小敏离开裁缝铺子后,庞景琦来到了庞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