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怔(2 / 2)

加入书签

                  张妈怀里抱着一捆麦秸子沿着石基路走了过来,“丫头,你叔说你们在外面吃过饭了,婶子就不跟你们客套了。”

                  小敏没听到张妈说什么,她直愣愣眺望着宽大的院落,恍恍惚惚有个熟悉的身影在院井里忙碌,一会儿挽着袄袖洗衣服,一会儿把沥干水的衣服搭在晾衣绳上,仰起脸,细长的眉眼下,一双如水般的眼眸,明凊清澈,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

                  “二姐!”

                  听到小敏喊姐姐,张妈脚步一顿,鼻子酸酸的,泪水溢出了眼眶,她慌忙迈进屋子,把怀里的麦秸子扔在灶台下面,提提裤腿蹲下身子,抓起一撮麦秸子续进灶堂里,又抓起灶台上的火柴擦出火花,双手捧着豆大的火苗送到柴草上,腾起的火焰映红了她的脸,两行泪水挂在她的嘴角,滴落在麦秸子上,她赶紧用衣袖擦擦脸,低声叨咕:“这屋子晚上凉,俺给你们烘烘炕。”

                  “婶子。”小敏嘴里呢喃了两个字,一股悲凉填满了她的喉咙,吐不出咽不下。

                  “丫头,你想说什么,直接说出来,不必拘谨。”张妈从墙角抽出一根挑火棍子,把灶口外面燃烧的柴火捅到锅底下面,熊熊的火苗“噼里啪啦”烘烤着黑色的锅底,一绺黑灰飘出了灶堂,落在她的脸上,粘在她的泪痕里。

                  “婶子,那个,小伍佰说,说有个女孩在这间屋子住过,她是谁?”

                  张妈的身体猛然哆嗦了一下,抓着棍子的手落在灶口边上,半天也没有动,另一头在燃烧,眼瞅着就要烧到她的手指,她木知觉也。

                  “婶子,您怎么啦?”小敏弯下腰盯着张妈脸上的变化,她想从眼前这张心慌意乱的脸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丫头,你刚才问俺什么?”张妈躲闪开小敏的目光,她前言不搭后语,“唉,最近一段时间俺总是精力不集中,做事丢三漏四,丫头,你叔叔说,他要出趟远门,俺给他去拾掇拾掇包袱。”张妈站起身,拍拍衣襟上的草屑子,走到北卧室门槛前,伸手撩起门帘,往门后挪挪脚丫给小敏让出一条路,“敏丫头,快进屋。”

                  屋里的炕上,琴弦子睡着了,她瘦弱的小身体蜷缩在炕沿上,喉咙里打着细微的咕噜声。

                  “这孩子有多长时间没睡过囫囵觉了?瞅她睡得多香。”张妈往琴弦子身上瞅了两眼,摁着炕沿踢蹬掉脚上的鞋子爬上了炕,跪着走到窗根下,一面抓起窗台上的小笤帚扫着芦苇席,一面自言自语:“一个多月前,是有个姑娘在这间屋子住了一宿,俺娘俩很投缘,说了许多话,想想没几天的事儿,她是个活泼的姑娘,不笑不说话,让人稀罕。”

                  “婶子,是俺二姐在这间屋子里住过吗?”小敏的心脏在哆嗦,嘴巴也在哆嗦,她怕,怕张妈说出一个她不愿意听到的名字。

                  “不,不是,她不是你二姐,那个姑娘去蟠龙山路过俺们庄子,因为天黑路不好走,在俺家住了一宿。”张妈从炕柜子里面拉出一床褥子铺在芦苇席上,又从柜子上方抱下两床被子,随着她手下的动作,一块红围巾从柜子顶上飘飘而落。

                  小敏不能自已地伸出双手接住飘落的红围巾,一股凄楚乍然再次袭击了她的全身,二姐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红围巾。

                  “婶子,这,这是谁的围巾?”

                  “这是,这是俺家二丫头的,她出嫁前俺托人去坊茨小镇买的。”

                  “俺二姐也有这样一块一模一样的红围巾,那是俺大姐买给她的结婚礼物。”小敏用手掩着鼻子涕不成声。

                  张妈仓促跳下炕,揪起一旁的被子,把它盖在琴弦子的身上,走到屋门口停顿了一下,哽咽着嗓子念叨:“敏丫头,你不要胡思乱想,早早休息吧,俺不打扰你们啦。”

                  小敏盯着张妈匆匆离去的背影,张张嘴没有说出一句话,她磕磕绊绊爬上炕,靠着炕柜子坐下,胳膊重叠放在膝盖上,脸枕在手背上,眼睛盯着上下忽闪的窗帘,灯影幢幢,突然,二姐夏蝉捻手捻脚走进了屋子,站在炕下,笑吟吟地看着她。

                  小敏满眼惊愕,“二姐,二姐,是你吗?”

                  二姐比年前瘦了许多,腰肢纤细,圆脸变成了瓜子脸,大眼睛还是那么明亮,如盈盈秋水闪着星星的光;一头短发,一套灰布破衣衫,与她砍柴的时候一模一样,在她身上找不见女孩子的恬静和文雅,活脱脱一个清新俊逸的小伙子。

                  “三妹,你怎么会闷声不响地溜出了孟家,让爹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二姐!”小敏不管不顾扑进二姐的怀里,失声痛哭,“二姐,你怎么会在张婶家呀?”

                  “二姐在等你,二姐要看看你,看看俺的妹妹胖了没有?长高了没有?俺要告诉妹妹一个好消息,二姐见到娘亲了,她不让俺进她的门,她骂俺,她说妹妹还没有长大成人需要人照顾,俺说妹妹有大姐和爹照顾,俺要照顾娘亲,她生气了,好几天都没有理睬俺。”

                  小敏听不懂二姐嘴里的话是什么意思,她擎起手摸摸二姐的脸,那么凉,“二姐,你冷吗?”

                  “不冷,天马上热了,你有时间去蟠龙山看看俺,三妹,这块红头巾是二姐送给你的礼物,俺没机会送你出嫁,也没钱买礼物给你,这块围巾是大姐送给俺的,现在送给你。”

                  “俺知道,”小敏嘴里嚼着泪水,“二姐,你在蟠龙山做什么?你不是在坊茨小镇吗?”

                  二姐摇摇头,“俺现在暂时住在蟠龙山,爹说,等抗日胜利了,接俺回坊子碳矿区居住。”

                  “二姐,俺给你准备了礼物,绣了一对手帕,俺今天没带在身上,有时间俺回孟家拿给你。”小敏仰起脸看着二姐的眼睛,煤油灯把二姐漂亮的脸蛋照得惨白,“二姐,你怎么啦?生病了吗?”

                  二姐没有回答。

                  “二姐,俺怕。”“怕”这个字在小敏心里踟蹰了半天,在嘴里嚼了半天,含着泪念了出来。

                  天上的乌云在游走,掀起一阵阵风,蓊蓊郁郁的枝条抽打着院墙,推搡着两扇屋门,撕扯着小敏冰冷的心脏,她自小孤独,不懂事时失去了娘亲,失去了乔丹霞,与爹相依为命,爹白天去下井,她一人一影一竹篓,那个时候她那么懦弱,那么孤独,其他孩子在一起跳绳子,她只能远远地看着;去火车道捡煤渣时,那些大点的孩子经常把她篓子里的煤渣倒进他们的筐里,无论她怎么哀求哭啼,他们拎着煤筐扬长而去,把她孤零零地扔在火车道上,她只能一边流着泪,一边继续捡拾地上残留的、更小的煤渣,天越来越黑,火车道上的风就像张牙舞爪的妖怪,卷着黑色的煤灰撞击着铁轨,摔打着她单薄的小身影,她害怕,转过身眺望着身后另外一个小身影,那是黄多多,他不远不近地守候着她,陪伴着她。

                  她假装不害怕的样子,顶着风吆喝:“俺不孤独,俺还有两个姐姐,有一天她们会回来的,俺说得是真话。”

                  “俺知道,俺爹说过你们顾家三丫头的事情。”黄多多向她使劲点点头。

                  她心里的憋屈再也克制不住了,泪水成串成串地在她脸上奔流,冲洗着她黏满煤灰的小脸,她扔下手里的竹篓子,抬头看着混沌的天空,哽咽质问:“俺娘说天上有老天爷,他掌管着天下事,俺想问问,俺的大姐和二姐在哪儿?让她们快点回家,三丫头害怕,害怕天黑,害怕爹下井不回家,害怕被别人欺负。”

                  风扯着她的呼唤跑上了半空,被铿铿锵锵的车轮碾碎在铁轨上,她追着火车跑,追着火车嚎啕大哭。

                  一年前她找到了二姐,二姐找到了大姐,姐妹三人在杨同庆的面馆相拥而涕。

                  “三妹,你不要哭,不要怕,娘说她永远守候在你的身边。”

                  “娘,娘在哪儿?二姐你说什么,俺听不明白,你什么时候见过娘亲?”

                  “三妹,娘在生气,俺去哄哄她。”

                  “二姐,你不要走。”小敏猛地往门口追了一步,她的身体重重撞在门框上,她顾不得疼痛,急冲冲蹿出了屋子,黑黝黝的院井里只有风拽着几绺草枝子和凌乱的槐花在井沿下飘摇。

                  西厢房里,张贵坐在灶台下面的木墩子上,从腰上拽下烟袋杆,从烟荷包里捏出一撮烟丝塞进烟窝里,又从地上抓起一根草糜子送到灶口的火星子上点燃,把燃烧的草糜子送到烟窝上,低头“吧嗒吧嗒”猛嘬了两口。

                  张妈从墙上摘下马蹄灯放在桌子上,她脸上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哗哗”直流。

                  “三丫头可能已经感觉到她姐姐不在了……俺不敢看她的眼神,那双悲伤的眼睛里有好多问号,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真怕俺心里藏不住事儿,稍不留神说漏了嘴,那怎么好呢?”

                  “顾庆坤说,敏丫头自小知道她还有两个姐姐,她失去娘亲后,天天缠着她爹把两个姐姐找回来。”张贵语气哽咽:“暂时不要告诉她,能瞒多久算多久。”

                  “夏蝉用年轻的生命救了沙子岭村民,包括咱们的两个女儿,这桩事就是俺身上一个没结痂的伤口,流着鲜红的血水,俺每次想起来都疼,俺,俺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夏姑娘笑眯眯的样子,一声一声喊俺‘婶子’。”张妈拍打着手下的饭桌,声泪俱下:“夏蝉的事情大家还没有告诉夏婆子,那个可怜的女人知道了定会心疼死,她收养顾家二丫头就是为了养老送终,如今,丫头先她一步走了,她怎么活呀?”

                  “你不要再絮叨了,把这事儿先放下,俺马上走,去浅滩坝口送枪支弹药,明天回不来,明天晚上有一场战斗,还有,江管家说,今天有人来八里庄,来人是谁?他也没说,俺也没问,你在家好好听着院门,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俺不得不告诉你。”

                  “什么事情?你说,俺听着。”张妈用袄袖擦擦脸上的泪水,抓起桌上的马蹄灯走到丈夫的身后,把灯递过去,“你用麦秸子点亮它,俺去给你们收拾一些吃的,再收拾几件衣服,这天气不定性,今夜有点凉。”

                  张贵从婆姨手里接过马蹄灯放在灶台上,眼睛盯着灶堂里的火苗,磕磕巴巴地说:“那个,敏丫头身边的那个女孩是日本人。”

                  “日本人?!”张妈的心跳了一下,她收回了迈过屋门槛的脚,扭脸怒视着丈夫的后脑勺,岔了声地咆哮:“你,你们怎么把一个日本人带回了家?”

                  “江管家说,鬼子不仁咱们不能不义,这个丫头也是受害者。”张贵把手里的烟袋杆在灶台下面磕了磕,插在后腰上,提起点燃的马蹄灯走出了屋子,他性格惧内,着急的时候不会说话,他怕哪句话说错了惹婆姨大发雷霆,如果院里没有其他人还可以,她喜欢闹就闹,喜欢吼就吼,今儿不行,他只能开溜,留下她一个人在屋里哭哭啼啼,哭过了也就想明白了,婆姨不是不开面的女人,虽然她没有上过学,说话办事比一个老爷们还爷们,自从夏蝉牺牲后,她几乎没有发过脾气,处事冷静了许多,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那个丫头没有娘亲,夏婆子岁数大了眼睛看不清,做不了针线,俺给她做了喜被和新棉袄,没成想……

                  张贵蹉跎着脚步,沿着石基路走到北面堂屋门口,把灯挂在高高的门檐上,不大的灯光洒满了院井,四周明亮起来,眼前五间坐北朝南的大屋子静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前段时间院里客人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一铺炕上,围拢在一张炕桌前谈笑风生,把自家的糗事拿出来开涮,互相讥讽、逗趣,好不热闹,最近几天鬼子在赵庄附近加派了巡逻警力,跑码头的客商很少,主要怕喜怒无常的鬼子乱杀人,为了那点钱丢了命不值得,大多商家停歇了买卖。

                  下雨阴天的时候,无处藏身的乞丐常来住店,张贵也不会怠慢,一视同仁,笑脸相迎,张妈是惜老怜贫的女人,有钱无钱都会让客人吃饱饭,一日三餐按例把饭菜送到他们的屋里。

                  那帮乞丐不是趋利避害之人,时常不声不响放在院门口外面一捆劈柴,或者几只野兔,甚至还有一篓子的鱼。

                  张贵走到窗户前,向阒其无人的屋里瞄了两眼,黑洞洞的,没有杯觥交错的声音,只有“叽叽”叫的老鼠在墙角旮旯里出溜,有的跑上了炕,它们的身影映在窗户上,眨着绿莹莹的小眼珠子,翘着长长的胡须,挑衅地看着他,他苦笑了一声,举起手在窗棂上轻轻敲了几下,狡猾的老鼠犹豫了一下,身子往上一跃,一溜烟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一团白色的灰尘在屋里游荡。

                  隐藏在流岚后面的镰刀月牙有影无光,荒凉的夜空漂浮着弥河的潮气,雾气腾腾缠绕着屋檐下和木杆子上的灯笼,院里的一切在不明不亮的灯光下若有若无、影影绰绰,西南墙根下的槐树抖动着扶疏的枝叶,一片片、一簇簇槐花在院井里飘荡,像一片片雪花。

                  张贵恹恹转身走回了西厢房,抓起地上的笤帚和簸箕,把灶台下面的草屑子扫进簸箕里,送进灶堂里,封了灶堂门,走到饭桌前,桌上放着一个包袱,他伸手摸摸热乎乎的,还有淡淡的香气。

                  “当家的你进来,俺给你缝缝衣服,今儿白天,俺看到你的后衣襟上有个窟窿。”张妈在南间屋里吆喝,声音不大,带着命令的口气。

                  “嗳。”张贵应答着走近屋门口,撩起门帘迈进了屋子,桌上煤油灯上的火苗上下忽闪,映着婆姨一张泪痕的脸,他想说几句宽慰的话,半响没找出话头。

                  张妈从炕上的笸箩里扯出针线,走到丈夫身旁,用眼神撇了撇炕头,“你坐那儿,俺给你穿几针就可以了。”

                  “好。”张贵一屁股坐在炕沿上,把后背亮给婆姨,嘴里喃喃着:“俺准备拿点烟叶,跟你商量商量。”

                  “俺早给你准备好了。”张妈把针递过补丁,用手戳了丈夫后背一下,“你少抽口烟,不要一张口都是臭烟味。”

                  “俺就这点嗜好,离不开烟,孩他娘,俺如果回不来,你,你也不要着急。”

                  “你不回家去哪儿?”张妈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地缝着,每一针都那么仔细,她的心已经乱了,她害怕,害怕丈夫一去不复返,嘴里却说:“你又不是第一次出门,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俺不怕。”

                  “俺知道,知道,不过……”

                  张妈擎起手指戳戳丈夫的后脑勺,“俺不许你说不吉利的话,你要给俺活着回来,听说这次任务有咱们家大丫头,她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俺跟你没完。”

                  “正因为知道女儿下了山,俺才要求参加这次战斗任务,你不要担心,你在家照顾好儿子,俺去战场照顾咱们的女儿。”

                  张妈把针穿过衣服,俯下头用牙咬断线绳,把针别在脑后的髽髻上,又用手指甲平摊平摊缝好的补丁,她抓着丈夫的衣襟迟迟不舍得松手,似乎一松手丈夫就会一去不复返。“其实俺也想明白了,顾家有三个丫头,交给抗日两个,咱们也没有什么不舍得,再说,横也是死,竖也是死,死得其所也值了。”

                  “还是你会说话,俺也是这个意思。”张贵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他不敢说出口,婆姨跟着他没享一天福,如果自己死了,留下她一个女人拖儿带女怎么活呀?

                  “顾家二丫头牺牲后,大丫头奔跑在她妹妹走过的路上,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孩,为了抗日不避斧钺,值得大家敬佩,每每聊起她,大家都翘大拇指;三丫头为了巴爷的孩子离开了衣食无忧的孟家,可见她小小年纪够仗义;今天在大街上,她在嚣张跋扈的日本浪人面前不慌不忙,把日本女孩护在她的身后,可见她的善良,所以,俺走后,你要好好善待顾家三丫头和那个日本女孩。”张贵站起身,把敞着的衣襟往胸前拢了拢,想系上扣子,手抖得很厉害,摸不见扣箅子。

                  “收留一个日本人,俺心里的疙瘩解不开,不过,今天俺听您的话,俺会对她好的。”张妈扶着旁边的墙围子跳下炕,看着丈夫笨拙的动作嗔怪道:“瞧瞧你,衣服扣子走错门了,回家可不要走错门呀。”

                  张贵把手从衣襟上拿开,低头看着给他系扣子的婆姨,煤油灯上的火苗照在婆姨不白不黑的、挂着锅底灰的脸上,短短两年的工夫这张脸上多了许多皱纹,圆润的脸庞塌陷了下去,不知是灯光的原因,还是她太劳累的原因,她的脸色蜡黄,眼皮浮肿,眉头蹙起几道褶皱。

                  “辛苦你啦!以后……”张贵的手抚摸过婆姨沧桑的脸,他想说以后不用你太操心了,这句简单的话卡在他的喉咙里,明天的任务很艰巨,蟠龙山上的兄弟决断,倘若夺不下那艘货船,就炸了它,绝不能让鬼子用那些武器打中国人。

                  张妈隐隐感觉丈夫的语气里有恋恋不舍,有生死离别的意思,她尽量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白楞了丈夫一眼,“瞧瞧你,咱们都老夫老妻了,还动手动脚,让孩子看到多不好意思呀。”

                  张贵的大手落在婆姨的肩膀上,他满眼心疼,“正因为俺老了,才知道你为这个家辛苦了半辈子,有钱的时候没给你买件像样的衣服,一年四季就两套衣服,一点不知爱好,瞅瞅你,脸上黏着锅底灰也不知道。”

                  “是吗?在哪儿?”张妈的脸上霍地涨起一片羞红,她慌乱地抓起衣袖抹擦着脸,身体往后退缩,尴尬地垂下眼角,“俺就是个邋遢的女人,这么多年委屈你啦。”

                  “不,你是个善良的女人,娶到你是俺的福气。”

                  张妈瞪大了疑惑的眼神,她的心跳加速,丈夫以前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她心里害怕。

                  张贵把手掌伸到婆姨的脸上,想拂去她脸上的黑灰,他的大手骤然停在半空,当年娶她是为了给老爷子冲喜,他满心不愿意这门女大三的亲事,他讨嫌她没有女人的样子,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得理不饶人,她却不嫌弃他张家负债累累,不嫌弃他是个纤夫,精心伺候公婆,体贴入微地照顾他,每次他拖着一身的劳累走回家,她会送上两块饼子,一盘小咸菜,一碗野菜汤,睡觉前,她会给他端来一盆热乎乎的泡脚水。

                  食不果腹的时候婆姨也不会饿着他,她经常去山上拔野菜,荠荠菜掺和着玉米面做成菜团子,把野萝卜和野芹菜腌制成咸菜,他走出家门上工前,她会塞给他一个小包袱,里面不是菜团子就是玉米饼子,外加几根咸菜。工友都很眼馋,说他家里有个把家虎,里里外外不用他操心,他冰冷的心渐渐融化,第二年婆姨生下了大丫头,他心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第三年她又生下了二丫头,他照旧欢欢喜喜没有一句怨言,接二连三她又生下几个丫头,可惜,后面三个丫头都没有活到一岁,小伍佰是他们两口子的老生儿,也是婆姨接近四十岁时生下的第五个孩子,他们视如珍宝。

                  “瞅瞅你,你身上的衣服都有汗臭味啦,今儿忘了嘱咐你脱下来洗洗,还有你的脸,整天洗不净似的,泥糊糊的。”张妈说着,转身走到洗脸架前,从架头上抽下毛巾扔进水盆里,“你先洗把脸,俺去看看敏丫头她们睡了没有?伍佰在外面盯着院门,你还是从后门走吧,俺就不去送你了。”

                  张妈跨出了西厢房,沿着石基路往前磕绊,丈夫今天异样的举止让她心慌意乱,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她好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她不敢,丈夫要出门,她不能哭,她用手捂着嘴低低呜咽。

                  东厢房里传来嘤嘤的哭泣声,张妈怔忪了一下,身体往前趔趄,她急忙扶着门框往屋里探探身子,琴弦子睡在炕头上,嘴角弯弯着笑靥,露出半截上牙,呼吸声如晃动的灯苗,震颤着薄薄的鼻翼,那么惬意。

                  小敏坐在炕柜旁边,脸趴伏在胳膊弯里,泪水打湿了她怀里的红围巾,嘴里梦呓着两个字:姐姐。

                  张妈顷刻间凄然泪下,她攧手攧脚走到炕沿前,伸出手想摇醒小敏,她的手停在半空,她实在不忍心打扰姐妹二人梦里相聚,她转身走到桌前,低下头吹灭了煤油灯。

                  张家大车店的东面和南边是庄稼地,西面是那条小路,路的西面是一片麦田,中间隔着一条臭水沟,远远地就能闻到臭哄哄的味道,成群的苍蝇围着木杆灯嗡嗡地叫着、飞着,有的飞进了院子,寻找着窗户上透出的那丝亮,撞击着窗棂砰砰响;黄土与麦秸子打成的垣墙,吸收了弥河的湿气,翘着碱皮,风一吹,碱土到处乱飞;两扇大木门年久失修,破乱不堪,风从窟窿眼里窜进窜出,拍打着院井的辘轳和水斗。

                  西厢房南间屋子靠近院门口,更像是一间耳房,有东、南两扇木棂窗,坐在炕上眼睛穿过窗户,院里、门口的一切一目了然。

                  张妈手里捏着针线坐在炕上,她一会低头缝补着衣衫,一会儿眼睛从老花镜上面瞭望着院门口的动静。

                  小伍佰穿着衣服趴在炕头上,双手托着下巴颏,瞪着瞌睡的小眼睛盯着娘亲手里的动作。

                  看着虎头虎脑的儿子,张妈满心欢喜,嘴里却佯怒道:“你说要陪着娘亲等你爹,瞧瞧你,眼皮都打架了,快睡吧,你爹今天晚上不回来了。”

                  张妈的话音刚落,院子里传来异样的声音,她立刻屏住呼吸,蹭到南窗户根下,恍惚间槐花树上跳下一个黑影,那个影子站在树下犹豫了半天,俄顷,猫着腰钻进了马厩子。

                  张妈从鼻梁上摘下眼镜,另只手握成拳头揉揉眼睛,细细看出去,槐树枝条上下颤巍,敲打着墙头瓦,几块青瓦擦着墙墉落下,“啪叽”砸在地上。

                  紧接着,院外面传来几声狗吠,皮鞋砸在泥泞的地面上“啪嗒啪嗒”响,那么清晰,声音来自院门口外面的路上,张妈一激灵,她急忙佝偻下身子,眼神朝院井里撒打,院井里只有风声,木盆从井沿上滑到了石基路上,半盆水洒在地面上,一滴滴在石头上滚着,一会儿渗进了石头缝隙不见了,空木盆被风拽着撞击着坚硬的鹅卵石,“叮当当”的声音;井沿上的水斗里映着灯的影子,跳动着点点的白,那么瘆人。

                  张妈急忙把手里的针线插进笸箩里,跪着爬到炕沿边上,摁着旁边的桌子踢趿上鞋子。

                  小伍佰猛地醒来,用拳头揉揉眼睛,睡眼惺忪地嚷嚷:“娘,俺跟你出去看看。”

                  这时院门口传来了敲门声,声声入耳,夹着一个女子尖锐的叫嚣:“开门,开门,皇军例行检查,查户口。”

                  张妈手里攥着眼镜走出屋子,眼神越过了院木门的空隙,门口外面有五个人影,站在前面的是个女子,她的双手揣在裤兜里,脚上的黑皮鞋踢蹬着门垛子,木杆子上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一张刀疤脸,是小春儿,张妈攥紧了拳头,她屏主呼吸,往小春儿身后察看,两个伪军手里抓着手电筒,肩上背着长枪;两个日本兵躲在小春儿的身后,他们手里的刺刀寒光闪闪。

                  张妈退后一步,把小伍佰挡在了身后,没有回头低低说:“伍佰,你快去东厢房,告诉敏丫头来人是小春儿和日本鬼子。”

                  “娘,您呢,您怎么办?”小伍佰哭哭唧唧,“俺要和娘在一起。”

                  张妈摸摸儿子的头,压着声音,一板一眼地说:“儿啊,娘没事,娘认识他们,他们也认识娘,只是,他们不认识敏丫头,所以,你要听娘的话,快去。”

                  “好吧。”小伍佰嘟囔着小嘴,退着离去。

                  张妈把眼镜攥在左手里,一边亮着嗓子喊了一声,“来喽!”一边磨磨蹭蹭走到院门口,打开了院门,她退后两步站在门垛子一侧,给进门的伪军和鬼子让开一条路。

                  “你怎么刚出来开门呀?屋里是不是藏着八路军?”小春儿抖动着窄窄的肩膀,挨着张妈的身体迈进院子,她的眼珠子往天上瞟觑,拿腔作调地问:“院里住了多少人呀?”

                  “院里没有其他客人。”张妈忍住心里的气愤,她知道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的道理,小春儿就是个奸诈小人。

                  “真的没有外人吗?你可知道窝藏抗日分子的后果吗?”小春儿一边鼓唇弄舌,一边伸着细瘦的脖子东张西望,雾霭像一张无边无际的黑色罗纱网,从天空撒向大地,笼罩着空落落的院子,一盏马蹄灯随风摇晃,撞击着门框,幽暗的灯影若断若续;老鼠在屋檐上跳躂,震落一绺绺灰尘,仿佛墙角旮旯里藏着千军万马,蠢蠢蠕动,小春儿倒抽了一口凉气,她不由自主后退了几步,退到两个伪军的身后,弓腰哈背走到两个日本兵身前,用手掌向前指引着脚下的路,“太君,您请!”

                  两个鬼子兵大摇大摆蹿到水井旁边,向身旁的伪军努努嘴巴,两个伪军一手举着手电筒,一手举着长枪,窜进马厩挑挑苜蓿草,又跑到马厩后面的茅房瞅了半天,捂着鼻子蹿了出来,又在东西厢房和堂屋转了一圈,最后走到鬼子兵身边,“报告太君,没有发现可疑的人。”

                  “不可能!”小春儿又急又气,一个时辰之前在药堂门口,小敏与许洪黎说她住在张家,这会儿那个丫头藏哪儿去了?“每间屋子都要查仔细了,这家人很奸滑,良心大大的坏透了,在沙河街时带头反对皇军税收。”

                  东厢房没有一点动静,张妈心里坦然了许多,她撩起衣襟擦拭着眼镜片,豆大点的两抹亮折射着手电筒的光在屋顶上跳跃。

                  小春儿踮着脚跳到张妈身边,厉声呵斥:“你手里拿着什么?快点交出来!”

                  张妈摊开手,冷笑了一声:“春儿,咱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你何必半夜三更跑过来为难我们呢?好歹咱们在一条街上住过,有什么话咱们可以单独好好说,何必大张旗鼓闹这一出呀?”

                  “谁说无怨无仇?”小春儿操起双手在张妈身前背后转了一圈,脚上的黑皮鞋在石基路上狠狠踢趿了两下,翻翻眼皮子,嗓子眼里“哼”了一声,嚼齿穿龈:“当年是你这张破嘴害得俺没有栖身之地,跟着俺爹到处流浪,每天食不果腹,那些日子俺恨不得把你们张家人生吞活剥了。”

                  小春儿如果不提当年的事情,张妈也许不会生气。“你小春儿和你爹坑害敏丫头,沙河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还害怕人说吗?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大婶奉劝你一句,你还是个孩子,应该弃恶从善,重新做人。咱们都是中国人,一条根,就像一棵树上结的果子,喝一条河里的水,身上流着一样的血,打断骨头连着筋。”

                  “谁跟你是一棵树上的果子,俺小春儿不再是当年那个低三下四的丫鬟了,俺现在为日本人做事。”小春儿把双手卡在腰上,唇角撇到了耳根子,撕扯着她脸上的疤痕,像个丑陋的、蹩脚的演说家,“告诉你们,日本人最恨八路军游击队,他们说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嫌疑犯,俺说你们是八路军就是八路军。”

                  张妈被小春儿胡搅蛮缠的话气得喘不动气,她用手攥着胸前衣襟,尽量抑制心里的愤怒,“小春儿,你可不要血口喷人啊,俺张家是规规矩矩的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八路军九路军,你信口雌黄、助纣为虐要遭报应的。”

                  “你骂俺?!”小春个子没有张妈高,她踮起脚尖,向张妈抡起了巴掌。

                  说时迟那时快,一束银白的光穿过小春儿的喉咙,扬起一片猩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