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工坊步入正轨(1 / 2)
自从第一匹棉布织出来后,之后的速度就快了起来。
织棉布对于族里娘子们来说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对棉花的处理。
不过有了林婉婉提供的纺织工具,棉花去籽的难关也不存在了,搅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轧棉工效。
纺纱也有林婉婉拿出来的脚踏四锭纺车提高工效,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再对没有了。
再勤劳朴实的织女,其工作效率也比不上拥有先进工具的懒人。
林婉婉其实原本还考虑过要不要弄珍妮纺纱机,后来想想还是没弄。而且珍妮机也有缺点,纺出来的纱比较细,很容易断。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是另一时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机器,把人的双手从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但现在还不到这个时候,第一是鄮县的棉花总产量不高,第二是负责纺纱的人工很富余。
就让娘子们在工坊里多花一些时间,纺出更结实有韧劲的纱吧。既提高了质量,又能让娘子们多拿几天工钱,也没什么不好。
等以后棉花的产量上来了,族里的孩子们知识量也上来了,时机合适了,林婉婉直接考虑上卷轴纺纱机。用水力替代人力,既能克服珍妮纺纱机的缺陷,又节省了人力。
目前就还是先用手工慢慢来吧,手工也有手工无法替代的优点。
珍妮机纺出来的纱过细易断,卷轴机纺出来的纱又过粗不精致,而脚踏四锭纺车就没有这两个缺点,它的缺点是效率比前两者低很多,但现在林氏工坊还不到要追求效率的地步。
毕竟棉纱多、棉布多了,市场上供大于求,价格就要低了。而林婉婉想走的是高奢路线,赚大唐贵族的钱,贵精不贵多。
染色的工艺林婉婉现在也是边学边教,日子简直太充实了。
因为唐律规定了平民和贱户除了特殊日子(比如婚嫁和上元这种大节),不能穿绫罗绸缎和颜色亮丽的衣服。
其实唐律都不用规定老百姓能不能穿,你就是放开了让人穿,普通平民也穿不起绫罗绸缎啊。
所以走在大唐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大片青青黄黄的人群,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颗腌黄瓜。
但凡身上颜色鲜亮一点的,那都不会是普通平民了。
相应而来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对于染色技术的生疏。
林家庄这种在大唐初期均田制下都分不了多少地,隶属第九等连府兵都轮不上的农民,自然手艺更差。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织女的染色工艺都差的,自己穿不了,这不还是要给贵人生产的嘛!
在姑苏那一片桑蚕比较发达的地区,老百姓的染色手艺就会高一些了。毕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乃题外话,按下不表。
林氏工坊现在算是正式开动起来了。
虽然林婉婉的技术都是现学现卖,但架不住族人对她的盲目信任,居然学起来也没障碍。而且族里娘子们的技术,很快还青出于蓝胜于蓝,算是把林婉婉解放了出来。
不过林婉婉也没有松懈,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反正技多不压身的。
收棉花的工作告一段落后,现在林家庄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纺纱织布。工坊的事情按部就班,第一批棉布预计到十月初就可以出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