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白起的升迁之路(2 / 2)
公元前290年,司马错升任左更,地位已比不上白起,但他对于白起心服口服。在白起的派遣下,司马错率军攻取了魏国的轵地(今河南济源东南),同时趁着韩国国力大损的机会,攻取了韩国的邓地(今河南孟县西)。
通过这三年的时间,可以看出秦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秦国的国力大增,韩、魏两国则不断衰弱,此消彼长之下,秦国将打击对象主要放在了这两个国家上。
第二,秦国内部权力发生变动,虽然白起成为了秦国的最高军事统帅,显得魏冉和宣太后的势力有很大的加强,但是实际上,白起的一系列赐封,都是拜秦王所赐,在他的心里,秦王已经成了他的主子。
第三,秦国的战略方向处于一个变更期,从一城一地的争夺,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顺便攻取城池而转变。
自此,东方六国将领之中,能够敢于直接和白起匹敌者,实在是屈指可数。韩国和魏国国君眼见秦国如日中天,如此下去必将招致亡国之祸。于是他们相约和秦国签订屈辱条约,韩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二百里地给秦,魏亦不弱人后,也割让河东(今山西东南部)四百里地给秦。这一年,是公元前290年。
至此,魏国吴起在世之时,千辛万苦才攻下的河西之地尽归秦人之手,竟然连祖上的基业——河东之地也割据给了秦国。此外,连一向趾高气扬的楚国,也在公元前285年和秦国议和。当然,这之中更多的是张仪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白起在战场上面给予秦国的底气,张仪再怎么巧舌如簧,也只能是无功而返。
自此,秦国三边边境已定,东方六国之中,只有齐国和赵国还能与秦国相匹敌。这时,白起将对付东方魏国、韩国和楚国的任务交给司马错,他自己则主要负责对付当时东方最为强大的对手赵国。当年赵武灵王孤身入秦是何等的英雄豪杰,只可惜后来因为内乱,赵武灵王英年早逝。赵国自此落后于秦国,后来又屈居在齐国之下。在综合国力上赵国虽比不上很多国家,但是要论及到军事实力,赵国对于东方六国而言,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就在白起摩拳擦掌,准备对赵国用兵之时,西北边境边患四起,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就是义渠王。
秦国不堪其扰,宣太后主张以外交的手段解决,白起和魏冉则主张以军事手段彻底解除秦国的后顾之忧。事实证明,最终宣太后是正确的,宣太后用美色将义渠王迷住,不仅最终将其绞杀,还彻底收服了义渠国,彻底解除了秦国的心头大患。
当时秦国普遍流行一种政治观念,只要能达到目的,不管采取何种手段都是合理的。很明显,宣太后达到了她的目的——攻灭了义渠国,稳定了后方。然而,对于秦国而言,义渠国的灭亡只是一个政权的消失,但是义渠国的铁骑,还是需要从头开始培养,于是白起果断地承担了这个任务。
当时秦国在西北苦寒之地所建立的精锐骑兵,单兵素质极强,其装备远远地超过一般的骑兵。秦骑所使用的弩机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其射程可以达到三百米左右,杀伤力很强。虽然这种强弓硬弩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而且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但是骑兵贵在神速,秦军骑兵只要一个战术冲刺,到达敌人眼前,则短兵相接之时,秦军就占据了优势。
秦国此时,可谓全面开花。白起在西北方为秦国积蓄实力之时,秦昭襄王也没有闲着,因为范雎已经到达秦国。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采取东、西各自称帝的方式和齐国结盟。这种方式虽然名为结盟,但是实际上则是利用一个虚名将齐国稳住。
当时,宋国开始不断地开疆拓土,这在当时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宋国的国家实力并不强,在此情况下还去虎口夺食,抢夺齐国的势力范围泗上。为此,齐国对宋国很是怨愤。
秦王就是看准了这一点,遂遣人前去齐国游说齐王,让齐国前去攻打宋国,夺回齐国的领地,齐王果然中计。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决定派遣齐军大举伐宋,宋国在齐国的铁骑下灭亡,宋偃王逃到魏国,最终客死异乡。如果齐国就此罢手,或许这样的结果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齐国的国力。可惜,这时候的齐王在不断的胜利当中,野心膨胀,认为自己已经是天下无敌。齐王认为与其坐等秦国强大,不如先下手为强:往南打击楚国,往西攻取三晋,趁势灭了东西二周;在国内准备杀了孟尝君。这些都是齐王田地眼下最想做的事情。
一时之间,齐国成为了众矢之的。昔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破吴国。今朝的燕昭王,也瞅准了机会,准备大破齐军,攻灭齐国。
在燕昭王的苦心筹划下,一代名将乐毅于公元前284年,联合秦、魏、韩、赵四国,攻破了包括齐都临淄在内的70余座城池,齐王最终被楚军杀死。齐国从此纷乱不堪,直到公元前279年,才在田单的努力下复国。如此一来,秦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整个天下只有赵国可以与秦国相争了。
但秦国并不是这次五国联合伐齐的唯一受益者,甚至不是最大的受益国家。因为赵国通过这次行动,直接夺取了齐国富庶的河间之地(即今天的京津唐三角地带),为其军事实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赵国拥有精兵强将无数,秦国要实现攻灭赵国的愿望,还需要进一步筹划。这一次,秦昭襄王、宣太后、魏冉等,不管是秦国的旧式贵族还是新兴权贵,都将目光投向了白起。白起不负众望,他从西北回来之后,率领精兵强将,自公元前282年起,三次率军攻入赵国境内,连拔蔺、祈、石及光狼等城,赵国骑兵被斩首两万,损失惨重。眼看秦国和赵国即将发生最后的决战。赵惠文王决定,与其和秦军打得死去活来,不如向秦国求和,再去攻打楚国、魏国或者韩国。然而秦国此时又怎么会甘心放过赵国呢?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准备血洗赵国时,楚国那边发难了。楚顷襄王为了给父亲楚怀王报仇雪恨,在公元前281年,趁着秦、赵胶着,白起无法抽身之际,派遣使臣合纵齐、韩等国,欲要联合攻击秦国。
楚顷襄王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并不了解秦国的真正实力,就在他准备攻击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早就提前动手了。因为司马错对蜀中甚为了解,所以这一次攻击楚国的任务,由司马错担当重任。他从陇西发兵,在巴、蜀地区又补充兵力10万,近万艘大船,600多万斛米,顺江而下,将楚国的大后方黔中郡一举攻下。当时白起正在关东地区对楚国北部地区构成极大的威胁。其他各国见楚国大势已去,纷纷与楚解除同盟关系。
攻克黔中后,司马错兵分两路大军:一路军从巴郡东出巫峡去攻打郢西,另一路大军由武关向东出发,攻取楚国的汉北及上庸地区,进入桐柏山。两路大军将楚国包围起来。楚王得知秦攻楚的消息后,十分震惊,急忙从都城集合数十万大军,连夜赶往鄢(楚国陪都,今湖北宜城东南),以防备秦国的进攻。
司马错采取了迂回战术,数十万士兵在他的带领下,翻山越岭,穿过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等三大地区,又经过陇西到达巴蜀再到云贵然后再拐到湖北地区,行军路上山高水急,猛兽出没,可谓历尽艰难险阻。能够做到如此大规模的战略迂回,实在令人惊叹。秦军在楚军大后方突然出现时,楚军顿时乱了手脚。
此时的白起也被秦昭襄王授以重任,因为秦王知道楚国虽然看起来很弱,但随便凑上数十万军马,还是不在话下的。秦王的另一个战略是和赵国讲和,只有这样,才能够免除秦军的后顾之忧,这便有了前面述及到的渑池之会。赵国别无他法,只能暂时和秦国联合。
wa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