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己的房间(1 / 2)

加入书签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庄子·秋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似乎已习惯回外公外婆在乡下的家过年了,除此之外也无处可去,爷爷奶奶早就不在了。过年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是奢侈的。老人在,家总还像个家。爷爷奶奶那边的叔叔们好些年没凑在一块了,都是各过各的。我们的那栋老宅估计此时此刻正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里,任无休无止的寒风簇拥着鞭炮燃烧后残留的小小颗粒,接连不断地拍打在几年都没重新打开过的木门上。

其实我们今年本该在家过年的。按原先的计划,年底我们就该搬家了。但好像无论是我还是爸爸妈妈都不是很上心,拖拖拉拉,终究没搬成。那间房子比现在的三室一厅大不少,有三个卧室和一个书房,卫生间也有两个。但搬过去了又怎样呢?空落落的,还有个房间不知道该干什么用。当年把它买下来,就是准备让我和他能够一人有一个房间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大哥好像和姐姐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听不太懂,好像和文学有什么关系,我不晓得,但感觉这句话很是诱人。我早已厌倦了和那个人分享一张床、一盏大灯,也不想听到有人在头顶爬上爬下,尤其是我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要一个自己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的地方,可以乱扔袜子,书包随便丢地上,桌肚里一团乱,衣柜乱七八糟塞满衣服。没人能看见,更不会有人“假惺惺”地来帮我收拾。我想告诉每一个人,我长大了,独立了,能自己生活了,有权利把无关的人锁在门外了,不需要有任何人呆在我的身边,像监视我一样,还跟爸妈汇报我的情况。

但我并不是想让这个人消失呀。

我好害怕搬家。大概爸爸妈妈是知道的,所以不断地为我拖延。新房子可不只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还有个“谁都不属于的房间”。它像是扎在墙上的巨大相框,其中空无一物,冷漠地提醒我注定无可改变的事。

人少,房子大,静默的黑暗好像会一点点攀爬和蔓延,渐渐吞噬掉藏在角落里的人。每次回外公外婆家我都有这种感受。他们把新房子修得很大,大概是希望我们多回来吧。也是,他们有四个子女,要是都回来了,过年总是热热闹闹的。这间大房有两层,一楼两个房间,其中一个配有空调,二楼还有三个房间和一个带有马桶的卫生间,为的就是每家人都能住得舒舒服服,尽管一年中所有人呆在这里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天。

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家的时候,两位老人是怎么呆在这么大的屋子里的?我不知道。只是一步一步走上通往二楼的台阶。小姨妈家今年不回来,外公告诉我,楼上空了一个房间,我可以单独住。不用说,我知道是二楼楼梯口的那个房间,它十分狭长,尽头是一扇窗户,总有橘黄色的阳光铺洒进来,像一条薄薄的窗帘被风吹起。窗前是一张老旧的课桌似的桌子,边边角角无奈地剥落了很多油漆,桌面上模糊地铺着一层玻璃。它左边是张小床。据说房子是我们刚刚出生时修的,外公想,我们家有两个孩子,等我们长大了回来时,最好能有个单独的房间。他想到的是十年以后的事,但他没有想到,现在每家都是一个了。可我还享有这种特权,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独自占据一个房间。按理说,应该给哥哥的。他上大学了,快读研究生了。但外公还是告诉我,房间就是我的,他想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我,没人能动摇这一点。

我慢慢环视了一周。每个屋子都没有人,所有的床铺都收拾整齐,额外搭出来的折叠床上堆满了农村特有的红色或绿色绣花被子,严严实实,给人安全感的同时弥漫着尘封多日的气息,大概像稻草或者谷堆?姐姐这么形容过,但我们俩都是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根本没闻过这些味道。

哥哥不在。姐姐也不在。外婆告诉我,他们去河对岸了。对岸是一片小树林,现在树木的枝叶大概都褪得干干净净了。铺在落叶中的是一排踏踏实实的坟墓,有的是掩体似的土堆,有的则用砖石垒得整整齐齐,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大概世上只有死亡这一件事是确信无疑、无可变更的。今天是大年三十,要去看望先人,捎上一两句祝福的话,给他们压岁钱。晚辈给长辈送压岁钱,想想有点奇怪。但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收到的吧。在灯光模糊的大房子里,高高的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等他们迁居到了矮矮的城堡之后,自然轮到不再是孩子的我们给他们,即使我们会慢慢忘记一些过于遥远的名字。

然而平辈的人呢?还有我的爷爷奶奶呢?我似乎好久好久没去看过他们了——也许从来就没去过,我记不清了。是我不想去吗?还是爸妈没带我去?抑或说“太忙了”?不错的借口。我好像是很忙,虽然不知道自己三年来都在忙什么。

但总有人代劳的吧。他们默默帮我做着我本该去做的事。我只要坐下,躺着,乖乖的,让他们看到韦韦还健健康康的,足够了。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别惹事,好好活着。

没出去找哥哥和姐姐,也没下楼去和大人们寒暄——去了也不知道说什么。我一个人呆在窄窄的房间里,昏暗的日光在窗帘下晃悠。驻足于寒意,在农村,它们习惯于每个冬天的日子里肆意从脚下生长。我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梦游似的打量这房间的一丝一毫,从天花板上残存的两挂蛛网到角落里再也不能起飞的小虫。我看了很久很久,并觉得只要愿意就还能看更久,久到开始想象一只畏畏缩缩的蜘蛛从墙角爬到屋顶。

但我起身了,无可无不可地再次在二楼逛了一圈,仿佛清晨于日暮时巡视领地的国王。我不想找什么,也没找到任何东西,直到从哥哥一家人的房间里看到一本放在桌上的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我拿着它走回自己的房间,在床上倚靠着堆得像小山的棉被,随意地翻看。翻到的第一首叫《苦寒行》,作者是曹操。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观沧海》和《龟虽寿》,我还知道《短歌行》,而这首诗还是第一次听说。[1]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2]

好像和之前那些壮志豪情的诗并不相似,但读罢都十分苍凉。说得直接一点,我更冷了,冷得想把背后的被褥铺开,缩进去,团成一团。但或许没用,我知道,棉袄和棉被都不能发热,它们不是热源。乡下太冷。

太行山也很冷。它在北方,我知道的。“解题”里说,这首诗写于曹操征讨高幹的途中。羊肠坂,注释写了,指从沁阳经天井关到晋城的道路。坂,斜坡。诘屈,曲折之状。应该是道路像羊肠子一样盘旋回转而得名的吧。现在去的话,我恐怕不只是在太行山上像曹操一样又冻又饿,还会在九转百折的盘山公路上吐得不省人事吧。行车最可怕的便是想吐,车却颠簸着停不下来,汽油味无孔不入地灌入身体,人又不能把头伸出窗外,只能找个什么东西接着。可不是所有袋子都密不透风,吐着吐着可能就发现什么东西滴到了鞋子上,外带一车的腥味。一场噩梦,无法控制自己的肠胃,也无法控制自己恶心别人的举动。曹操晕车吗?应该不会。但他无非也是在半路上走着走着想回去了。天黑了也找不到住处,还得上山伐木,凿冰取水,换谁都会想家的。只是,他停不下来。

最后几句也还有注释,我没再看了,往后翻了几页。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3]

写得真好。题目下的注释还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较早的七言诗,诗人还写过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但我不喜欢这个人,我们过去也没有在课堂上见过他的任何作品,只知道他和父亲以及弟弟并称为“三曹”——好像还有个“七子”,我只知道其中有个让过梨的孔融,小时候我总把他的名字听成“恐龙”。“恐龙让梨”,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再大的梨对它们而言也是一口一个。

好像自从听老师讲了他们的故事,这个人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个坏哥哥。既没有父亲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弟弟的才高八斗。嫉妒弟弟,害怕弟弟,不顾手足之情,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冷酷无情、刻薄寡恩,我讨厌他,十足的讨厌。

可他却写出了很好的诗。这首《燕歌行》比我们在小学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七步诗》精彩得多——这么比也不大公平,毕竟《七步诗》只有寥寥几句。从未想过这个人竟也有这么温柔敏感的愁绪。大概是想到了自己吧,我也曾有过很多时间默默地站在镜子前,或是趴在窗台与阳台上,似乎在想着什么,似乎什么都想不了,有时候人就是不能想太久或太多东西,只能安安静静地发呆,不发出一点声音。可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去想,看到了明月清风会想,看到了飘动的星星也会想,想着想着,就会忍不住流眼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