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分水栏官家有真意 不眠夜同僚…(2 / 2)

加入书签

邓知府问:“旱田有多少?”

渠首:“少说有百顷余。”

众人弃了河边道路,向北两里,登上了土丘。

自洪安涧河至县衙、大槐树处尽收眼底。

白知县指着下方约四里处的村庄道:“大人,那就是周壁村。”

果然,周壁村以下为浓绿的水田,之上则为黄绿的旱田,界线分明。

钟副主事一边道:“古县山峰连绵,峡谷纵横,雨水汇聚于洪安涧河,古县落雨,水过半日方至洪洞。若无雨,其山林蓄涵,聚滴成溪,在古县山间千折百回,汩汩行来润泽洪洞土地,故洪安涧河南北自宋以来便开渠数条,历朝历代维护不辍,才有这米粮洪洞。”

下了土丘,白知县道:“大人,再往上就是河谷,有十余里,山路狭窄,我们就此返回吧。”

邓知府问:“前头可有村庄?”

白知县:“前有两、三个村庄,最深处是苏堡。”

邓知府:“既有村庄,必有田地,都行至这里了,去看看无妨,古县我怕是一时半会儿去不了了。”

邓知府只是想往里走,好多看看这条河。

又往里走了几里,邓知府边走边前后瞅着,道:“白知县看,若此处有水,则周壁村之上亦能有水。”

白知县道:“若非随大人巡视,以我洪洞县令之职来此,必得要知会古县同僚。”

此时一个五十多岁的渠首道:“大人,前方便是苏堡,苏堡对面山尖之上有福寿寺,可远望古县雨情,洪安涧河来不来水,福寿寺提前一日知晓。我等洪洞各村长老结伙求雨,都往福寿寺去。”

邓知府:“方才你们说古县正在下雨,是否此时登福寿寺一观便知?那就去登一登,拜一拜。”

众议渠渠首道:“大人不用看了,雨很快就要来了。”

果然,东方山峦处,黑云已冒了头。

邓知府:“正好登高观雨。马匹、轿夫到苏堡村等候,你们随我到福寿寺。”

石阶仅容两人错身而过,众人跟随邓知府,奋力向上爬,赶在雨落前到了山顶。

一下来了这么多官家人,寺里一老、两少三个僧,忙烧茶、搬凳地招待。

原来,这福寿寺居古县出山官道之侧,除苏堡村外,往来客商、官家人顺便到此求个吉祥,在这里借宿,倒是能容下这些人。

邓知府顾不上喝茶,便立足庙前的廊檐下远眺。

东南方向的山峦一簇簇无尽地绵延,黑云已从山顶那边压到庙的上方,黑纱一样的丝线将黑云与山顶连接起来。

小僧瞅了一眼,合掌道了声:“阿弥陀佛,好大雨!”话音未落,雨如瓢泼。

尽管立于廊檐下,众人官服的下摆和靴子还是被打湿。

浓密的雨帘扫过福寿寺,奔山外洪洞去了。

邓知府望着雨幕在远处山峦上方来回扫着,心想,洪洞的庄稼拔节这一关是过了。

果然如渠首所料,洪安涧河已轰轰地响着,自福寿寺前流过。

邓知府要去河边看看,寺里煮好了小米饭,一众人狼吞虎咽地扒了几口,便下山。

眼前河水咆哮着疾速下冲,有些令人胆寒。

邓知府指点着,“若在此开个渠口下去,周壁村之上万亩旱田变水田。”

白知县道:“大人所想下属也曾有过,只是苏堡属古县,古县开渠而洪洞得利,需大人主持。”

邓知府:“此由工房操办,你洪洞出人力、物力即可。”

白知县:“想我周壁村以上各村必踊跃来赴。”

邓知府原本想这里看看,便回平阳城,但这一折腾已经晚了,便又随白知县回了县衙。

饭后,邓知府将白知县留下长谈至深夜。

白知县:“这两日与大人和众同僚一起巡察,过田野,察民情,所得颇多。尤其与几位渠首相谈,让属下惭愧。古往今来,渠水之争不绝,同是洪洞境内,洪安涧河各渠各村井然有序,偶有纷争,必告官依官府裁决。而霍泉南北,年年械斗,死伤人命已成惯例。若依洪安涧河各渠治理,灌溉之时节,无论丰水、枯水各渠各田均等,无人能犯,说不定还能多打千石粮食。”

邓知府道:“白知县日日与洪洞百姓相处尚且如此,此次巡视之前本府只想看看苗情,未知经理农桑之义理和艰辛。让任副主事来,再备些酒菜,我三人边吃边谈开渠之事,今日晚饭似没吃饱。”

任副主事:“大人,属下已去了汾河边勘验。安水车可行,但要费些曲折。汾河水春夏不均,水车距岸远,则春天枯水时够不着水,太近则夏天淹太多无法使用。若水车处筑一矮坝,春天把水截过来,夏天水自坝顶流过,水车仍能使用。”

邓知府:“预估耗费多少?”

任副主事:“属下估算三架水车得三百到五百两。灌溉百亩田,合一亩田三至五两,怕是水车使坏了,本儿还没回来。”

邓知府摇摇头,“如此我自苏堡开渠引至周壁村之上,岂不得过万两。”

白知县:“若从各处征役夫,所灌溉田土之户摊些银钱,官府所耗会折到半数,若受益大户多认捐些,耗费则更少。”

邓知府让再把钟副主事喊来,结果刑房梅副主事和崔推官也跟来了。

梅副主事道:“只剩我二人,既是公事,听听也无妨,顺便沾杯酒喝。”

几人大体估算了一下,这条渠修在山脚处,免不了与大小石头纠缠,即使全部用役夫,仅钎、铲、筐、米粮等加上修坝,全算下来要耗银三千。

钟副主事:“大人,各位同僚,自下官到户房任职,所有公务支应从未宽裕过,虽说户房本就过的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只是这窟窿不能越拆越大,最后就维系不下去了。”

邓知府:“当下我府库能出多少银子?”

钟副主事:“据属下所知,户房的活银就是东外城的课税,今日进今日出;眼下石炭有了些进项,但仍是入不敷出,难有节余,能周转开的不过数百两。”

邓知府问:“白知县这边能出几何?”

白知县:“下官库中余银通常不过一、二百两,不过米粮倒是能周转千石左右。”

“如此,府里出银,洪洞出米。将来渠修成,所增粮产你当交府库一半”,邓知府半认真道。

梅副主事笑道:“大人的渠还没修,就先分粮了。”

邓知府叹道:“当下平阳府消耗太大。银子和粮食都是流水般地出去,接续不上则前功尽弃。我们挺过了这一段艰难,以后慢慢会好过起来。”

按朝廷惯例,邓兆恒任期满三年,便该回京复命候任了。但平阳的事情才刚铺开,他的意图和想法还未达成。为此他连着向恩师和岳丈写信陈情。

恩师姚忠书寻了个时机,单独面见圣上:当下调邓兆恒回京,平阳府就剩个烂摊子,不如把平阳府交给他,待局面改变过来再调回。

圣上与首辅议了议,虽已经有人盯着平阳知府这个官职,但还是决计在邓兆恒身上赌一下,觉得他留任利大于弊。

邓兆恒并不知这些,但从恩师和岳丈的回信中,觉得会在平阳府干下去。

次日,邓知府早早动身,照旧他在前面骑马,轿夫跟在后面。

巡视十来日,今年的秋粮他有了些底。

郑天野冶铁所那边大致顺利,他交给常主事的差事也应该办完了。

出了洪洞地界,行至北麻村,已近中午。

打前哨的快马早已告知乡里长老,备了白米饭、青白菜炖豆腐、水萝卜炖猪肉在路边等候。

一张小桌儿,几条凳子让邓知府和同僚坐,其他人原地蹲着狼吞虎咽。

还有一小坛乡民自酿的酒,邓知府喝了一口,又酸又涩,却也有些劲力,能解乏。

就着白菜、米饭喝了两碗,嘱咐推官给足官票。

“这等小村庄,如此招待我等几十人饭食,怕是已竭尽全力,莫让他们亏了。”

饭后改为坐轿,不知不觉在轿内昏沉睡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