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电报线之海线(1 / 2)

加入书签

对于肃顺来说,兵权非同小可,必须找个心腹掌握新军兵权。杜瀚虽然也算肃党,让他辅助景寿编练新军,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高心夔是江西人,决定举荐自己的江西老乡陈孚恩,说道:“陈孚恩在江西办团练颇为得力,又与亭公相善。他做官巴结得很,不如就让他主持新军。”

陈孚恩资历很老,历任礼、兵、刑、户、吏五部尚书,道光年间就做了军机大臣。但他实际上只是拔贡出身,在官场上擅长投机钻营。

咸丰帝即位后,不喜欢陈孚恩的为人,逼他致仕。陈孚恩很快又傍上了肃顺这棵大树,又是办团练,又是捐饷,表现颇为卖力。

肃顺也向咸丰举荐陈孚恩,把他重新召回了京城。肃顺相信,以陈孚恩的才干,必能练成一支新军,必能抓住兵权,欣然同意了高心夔的建议。

中国传统政治,是人治而非法治。同样的,要办一件大事,往往先选人,由这个人自己确定章程,创立制度,招募下属。

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但缺点也很明显。人走茶凉,人走政息,辛苦创建的事业,很容易受到人事变动的影响。

肃顺虽然精明强干,却仍未脱出传统政治的窠臼。他打算重用陈孚恩编练新军,对如何练新军,反而不大关心。

郭嵩焘提醒他,说道:“亭公,朝臣都主张编练新军,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仿效西方军队,聘请西方教官,使用洋枪洋炮,按照西式操法。另一种是仍按旧法练兵,配给洋枪洋炮。

“兵权关系重大,耗资巨大。亭公委托陈孚恩编练新军,也应该给他定个章程,确定一个宗旨出来。只有这样,练新军才能练出实效,才能重振八旗的雄风。”

肃顺沉思片刻,坦率地说道:“练新军这件事,我之前很热心,也跟皇上提了许多建议。可这事儿太敏感,亲贵们盯得很紧。

“这几年皇上对我很信任,我实心办事,却也得罪了不少亲贵。因此,练新军这事儿,我打算有所避讳,有所收手。皇上对洋人成见很深,若像粤匪那样重用洋人教官,甚至让洋人掌握兵权,皇上一定不乐意。

“徐继畬倡办新政,简而言之,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编练新军,也要中体西用,用中国传统的练兵模式,配给洋枪洋炮,一定能够练出一支劲旅。”

听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几个字,郭嵩焘和高心夔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冯桂芬,不免有些失落。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写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中体西用思想最早的渊源。

冯桂芬和徐继畬一样,见识高远,思想深邃,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时,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他们主张以中国文化为本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个方面向西方学习,不论东西、唯善是从,努力消解变革中的古今中西矛盾。

在满清官僚看来,冯桂芬思想激进,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冯桂芬才高八斗,又是科甲正途,得到过林则徐的提携。他如今年近五十,在满清官场并不得意,呕心沥血写成的政论集《校邠庐抗议》,根本就不敢发表。

革命军攻克苏州时,优待降官,冯桂芬归顺革命军,如今已是江苏省谘议局的议长。担任议长期间,冯桂芬很快发表了《校邠庐抗议》。

这本书受到杨烜的重视,再版时,杨烜特地为之作序。因为这个缘故,清廷将之作为逆书,诏令禁毁。但实际上,很多清廷内部的有志之士,多偷偷阅读此书。

满清改革派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所总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思路,实际上就出自此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