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剃头”行动(2 / 2)

加入书签

李锐率领六艘铁甲舰先到武穴港。透过望远镜,他看到湘军水师泊地火光点点,一艘大船紧临码头,正静静地锚泊在江面上。

这艘大船的轮廓,与曾国藩帅船相符。夜晚长江上风浪大,大船周围的湘军战船随着波浪上下起伏,座船船重,在江上异常平稳。

李锐微微一笑,span向/span一里span之/spanspan外/span的后队发出灯光信号:“情报无误,帅船在港。前队收拢完毕,两分钟后发动进攻。”

前队六艘铁甲舰,主span要/spanspan负/spanspan责/spanspan袭/spanspan击/spanspan湘/spanspan军/spanspan水/span师战船。后队只有两艘铁甲舰,由情报局王牌特工陈明德率领,负责乘乱直取曾国藩的帅船,执行斩首行动。

陈span明/spanspan德/span回span道/span:“收span到/span,静候佳音。”

铁甲舰射程远,火炮精准,距离湘军战船还有四五里远。湘军观察能力、夜战能力弱,革命军又实施灯火管制,至今尚未发现铁甲舰。

为提高打击效果,李锐下令继续向前开进,抵近袭击湘军战船。两分钟后,李锐坐镇“九江”号铁甲舰,向湘军战船打出一发白磷燃烧弹,发出进攻信号。

白磷燃烧弹本身威力大,燃烧产生明显光亮,既能毁伤目标,也能起到照明效果。因此,到了近代后,国际社会严禁各国军队使用白磷燃烧弹,但白磷照明弹得以保留下来。

白磷燃烧span弹/span打破了夜空的宁静,炮弹所及,把湘军战船照得雪亮。紧接着六艘span铁/span甲舰span相/span继开span炮/span,对着湘军战船一顿火力输出。

水师大将杨载福从床上一跃而起。杨载福骁勇善战,与彭玉麟并列为湘军水师统帅,战绩不span相/spanspan上/spanspan下/span。

彭玉麟善谋,理学功底深厚,多span主/span见,在杀俘问span题/span上与曾氏兄弟颇span有/span龃龉。杨载福则是行伍span出/span身,沉默寡言,对曾国藩忠心耿耿。

是故,曾国藩把彭玉麟打发到了湖南,负责湘江防务,受罗泽南的节制,把杨载福留在了身边,负责长江防务,直接受曾国藩的节制。

杨span载/span福经常冲锋陷阵,积累下许多战伤,体弱多病,一度在后方养病。如今战局紧张,span他/span也只能结束养病,统领起整个湘江水师。

听到对面隆隆的炮声,杨载福顿感不妙:

夜间作战,对于各国span军/span队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当时照明条件差,军队在夜间很容span易/span陷入混乱,甚至误杀友军。不过,听span罗/span泽南说,湖南前线的革命军已经开始使用照明弹,可以span把/span夜间照得宛如白昼。

而span以/spanspan往/spanspan革/spanspan命/spanspan军/spanspan夜/spanspan袭/span,着眼于“惊营”战术,目的在于惊扰湘军。今晚革命军炮火紧密,显然是有备而来,目的在于杀伤湘军,击毁湘军战船!

杨载福倒吸一口冷气,决定迎击敌人。该来span的/span还是来了。管他呢,上吧!湘军水师里span有/span三十多艘蒸汽战舰,十二艘安装了span英/span国制阿姆斯特朗大炮,span可/span以对付革命军的铁甲舰。

武穴重地非span同/spanspan小/spanspan可/span,span既/spanspan是/spanspan湘/spanspan军/span水师泊地,也是曾国藩行营所在,还聚集了许多辎重船。万一让革命军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湘军战船不如革命军,官兵缺乏夜战经验,但杨载福也只能硬着头皮,与革命军硬碰硬。

然而,革命军李锐并不与杨载福纠缠,指挥六艘铁甲舰化整为零,钻入湘军锚地。这一方面可以避开湘军的岸炮,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铁甲舰机动灵活的特点,引开湘军蒸汽战舰。

铁甲舰上的官span兵/span训练有素,可以独立作战。他们化span整/spanspan为/span零,各自为战,窜入湘军辎重船中间,离得远、能开炮则开炮,离得近、不必开炮则丢掷火弹、火箭;遇到装备阿姆斯特朗巨炮span的/span湘军战船,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跑。

革命军这种打法,算准了湘军队形密集,转舵不灵,协同配合差。铁甲舰屡屡得手,湘军辎重船上多粮草、火药,不时中弹起火。

杨载福又急又气,各营水师调度不灵,只能以乱打乱,尽量与敌周旋。

湘军帅船上的阿姆斯特朗span重/spanspan炮/spanspan相/spanspan继/spanspan开/spanspan炮/span,span沉/span闷的炮声、明亮的火光恰巧标记出了帅船的位置。

一直躲在暗处的两艘铁甲舰也冒了出来。原来,情报局特工陈明德见湘军精锐尽出,知道湘军中计,带着两艘铁甲舰直奔曾国藩帅船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