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造反的开始都是读书人(1 / 2)

加入书签

跟孔颖达敲定了相关的事情,这件事肯定不能第一时间下发,因为要等到全国的成绩统一之后才行,而且那些判卷完毕的试卷要统一运送到长安城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一次考试的特殊程度,根据一些答案等方面要一些经过专业学习统筹归纳学的人员来进行进一步的分配。

比如说一些出身百姓的孩子,虽然他们整体成绩都落后,但这是因为他们学习时间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的挑选人才。

这就需要统筹归纳方面的人员对李恪提前给出的这些试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统筹归纳,到时候,一些出身自百姓,虽然学习时间短,导致考试成绩差,但实际上大脑却足够聪明的人也能被挑选出来一部分。

而这些负责统筹归纳的人员目前李恪这里教授出来的不多,佼佼者自然就是李嫣,不过这件事自然不可能让李嫣来帮忙,到时候由下面的人来处理就可以了。

这些人员不多,所以所有的试卷都运送到长安城来进行归纳。

还好,这个时代的节奏本身就慢,一次考试出成绩慢一两个月也很正常。

而所有的试卷到时候都会用最快的速度由骑兵运送。

不过,教育部的相关通知虽然没有下发,但是这些数据和成绩都已经出来了,弄到具体信息的人没有,因为公共安全部这边在盯着这件事。

但是知道大概数据,就是有多少人参加了考试等信息,其他的数据他们肯定是无法得到的。

因为负责具体数据的人现在还在处于封闭管理期间。

而大概的数据李恪之所以没有制止,其实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

整个长安范围内总计有三万五千多人参与考试。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个长安范围内自然不仅仅是居住在长安城的人,还包括长安周围的这些人口大县等等。

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都已经让所有的门阀世家沉默了,因为在这三万五千多人里面,门阀世家几乎大部分的优秀学子派遣出来,只有占据了不到一半。

而剩下的一大半,都是以前根本无法参与科举,无法参与到国家政事当中的人,但这些人却参加了考试。

还有四千多人是来自于真正的底层百姓。

这是什么概念?他们或许不知道,但李恪却知道,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到一千多年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结束,全部的进士人数也不过十四万人出头。

而这十四万出头的进士里面,光清朝就有26849位,大明一共约为25000人,而宋朝有多少呢?接近六万!

而剩下的辽、西夏、金、元加起来大约为四千多人,隋唐五代加起来总计才六千多人。

而分到大唐的进士数量就更少了,而在大唐原本参与科举的门槛就不低,进士录取数量虽然很低,但实际上要远远高于后面的明清时期。

但即便如此,大唐每次录取的进士不过二三十人。

固然是因为录取的人数少,但同样也因为参与考试的人本来就是少。

而现在……仅仅长安就有三万多人考生,注意这是达到了考试标准的就有三万多人,如果算上全部学生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