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1 / 1)

加入书签

“同志们静一静,现在开始开会,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与会人员组长胡开济,副组长董志伟,潘鸿,小组成员李、”

石景钢铁厂宽敞的会议室内,七车间研究小组成员全部围桌而坐,组长胡开济坐在左手边的第一个位置,因为是小组内部讨论会,所以高厂长并没有参会,首位空了出来。

胡开济的对面第一个位置坐着潘鸿,负责主持会议,此刻正在宣读小组人员名单。

潘鸿“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胡组长讲话。”

胡开济今年六十多岁,来自首都钢铁厂,他能在石景钢铁厂的项目里担任组长,靠的不是年纪,而是实打实的资历和功绩。

因为常年奔波于各个项目从事脑力劳动,六十多岁的胡开济虽然白发苍苍却不老态,听见点到自己的名字,和蔼可亲的笑了笑,“这个,名义上虽然是开会,不过就咱们小组内部这些人,气氛不用搞的这么严肃,今天特意跟高厂长申请了这个会议室呢,也没有什么特别要交代的,就是距离七车间的新型设备组装完成、投入使用已经过去一周,我跟老董和小潘合计了一下,觉得光这么埋头测量、校准数据呀,也没什么新的进展,莫不如腾出来半天时间,咱们大家伙儿啊,交流交流,把这个手头的数据,都互通一下。”

“咱们之前为了追赶时间,不影响设备的正式投入使用,初期把人员分为了五个部分,这种方法确实大大提高了获得数据的效率,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啊,这个,大家都只对自己测量的这部分数据掌握的很彻底,但对其他部分并没有太透彻的了解,就导致呀,咱们这个研究进展迟迟推进不下去。”

“咱们研究小组这二十来人,抽调自三家钢厂,来之前虽然有的互不认识,但秉承着对国内这第一套最先进设备的重视,调来的各位都是厂内的人才。这里面很多人我都认识,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这个。”

胡开济竖了下大拇指,接着说“就连咱们组里年龄最小的小林,不说之前那个轰动全国的手拉犁,就说这段时间的工作接触,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她对这套新型设备的专业知识储备,那是咱们很多人有时候都会冒懵的,她能完全不打锛儿2的速记下来。啊,再说这个新型设备,相信大家伙儿来之前都已经在厂领导那里了解过了,这设备是人小林用自己的发明跟人家美国那边换来的,在做的各位敢说自己在16岁的时候能做到这些么”

在座的各位与林冉共事有小一个月,自然知道胡组长说的都是真的,要说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发明,让国内轰动的发明,他们的履历里也有不少,但林冉最让人称赞的,就是她的年级。

一个未满16岁的小姑娘,能在这个年纪接连做出各种成绩,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这也是大家愿意接受林冉的原因之一。

虽然林冉的履历跟他们比,相差甚远,但林冉未来有无限可能,共事中也可以发现,这个年轻人踏实、努力、勤学、谦虚,不骄不躁,有着不符合同龄人反而有点像他们看齐的稳重。

最重要的是,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未出过一次错,从未一次

专业和认真,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基本却也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在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却完美体现。作为组内唯一一个小辈,大家乐得把林冉当做自己的孙女侄女来对待,不说倾囊相授,也是有问必答。

这会儿听胡组长夸赞林冉,都纷纷投过去慈爱的视线,仿佛自家小辈被领导夸奖了一样与有荣焉的。

会议刚刚开始,林冉正襟危坐,面对着大家偷来的视线也不慌张,只腼腆的笑了笑,算是回应。这种时候,她什么都不用说,话题自然就会过去。

果然,胡开济的话题很快从林冉身上转走,“除了小林以外,老董、小潘、李工啊,还有不少人我就不一个个点了,你们在炼钢这个领域,那都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也不为过,那我就想,咱们这么多人凑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它这个进度怎么就上不去呢”

“我们几个老家伙研究了一下,寻思着是不是之前的路走偏了啊。所以就把大家伙儿叫过来,聚一聚,开个会唠唠,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就说一下,有什么问题、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新的发现什么的,都可以说一说。”

话落好一阵,会议室里都是一阵沉默。大家不是不想说,而是问题太多、困难太多,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

副组长董志伟看着大家的脸色,猜到了什么,眼神询问似的看了看胡组长,得到点头后,董志伟开口,“咱们这次研究的课题是新型熔炉设备,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可能方向上有些乱,这样吧,今天这个会既然开了,就不怕浪费时间,咱们就从头开始捋,把这些问题一点点扒出来,统一研究解决办法,集思广益。”

这个方法获得会议室内所有人的一致点头。

胡开济转头看向自己对面的人,“那小潘你先来吧。”

潘鸿点头表示收到,然后打开了自己的工作笔记,“既然要捋思路,那我这边也是从头说起吧。”

“高炉本体自上而下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这些部分的数据之前抄录过,大家手里都有,我就不一个个念了,这部分数据经过反复测量和矫正,从设备安装前开始矫正到设备运作后,现在的准确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七,误差不超过百分之三,在现阶段来说已经足够,所以这部分我认为可以越过讨论。”

胡开济点头,“可以。”

潘鸿说完,他左手边的人开始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说了一遍,从右到左,依次类推。

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轮到林冉发言,打开工作笔记,林冉不卑不亢,声音镇定,“我这部分的数据之前也抄录给了大家,不过今早再次矫正后,数据有一项改动,内部砌耐火砖厚度改为750毫米,这项稍后我会在研究数据表中更正,大家先把手里的抄录修改一下。”

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这些人的眼里没有年纪大小,林冉说改,大家就打开本子找到对应项开始修改。

林冉等着耳边的翻页声停止,继续说道,“高炉护壳材料是钢板,内衬为耐火砖,砖中设置冷却设备,炉缸、炉底采用碳素耐火材料。炉缸、炉底根据生产后的测量数据显示,这部分砖是逐渐熔损的,需要多加注意烧穿事故,这个我之前跟组长报备过,也跟生产那边打过招呼。”

胡开济点头表示知道这个事。

林冉“这批设备炉底目前掌握的数据是全部使用的碳砖,但是经我们几个人反复研究,觉得它的底部可能使用了粘土砖或者高铝砖,这部分我已经在数据报告中标注了。我这边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些。”

胡开济眉头蹙了起来,研究小组成立初期的目的是为了剖析和复刻,以制造出更多的新型熔炉,用以国内各大钢厂的使用。

但随着研究的日益展开,各厂领导决定增加研究课题,由原来的研究怎么造设备,加入了怎么使用设备。课题增加,原本的研究方向就不合适了,小组内人手就这么多,谁也分不出三头六臂,临时增加课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各研究员的工作任务。

这是研究最忌讳的一点,同一拨人同时进行两个课题,必须分出一个主次来,这也是今天开会需要作出的决定之一。

想到开会之前,和工业部那边的通话,得到的最新指示是,上边跟武装部、航空部、外交部沟通后的结论,是主生产、副设备制造。

胡开济揉了揉眉心,下达指令,“炉底这部分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武装部和航空部那边最近急需一批钢材,咱们现在的研究重心暂时要倾斜于生产这边。”

“这些问题先记下来,会后统一整理出来,等研究完生产这边的事情,咱们再回来研究这些问题。”

胡开济其实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不说设备完全投入使用产生的损耗会影响后续设备构造的研究,就是不提前把设备吃透、研究明白,那么生产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们就不出来,这对于研究小组和车间人员的生产、生命安全都存在极大隐患。

但是上边有上边的考量,航空部那边是领导人亲自说要搞起来的,武装部这边急需一批武器用于新任务,两者都是重中之重,对比之下,设备的普及反而可以暂缓。

林冉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叙述了一遍,潘鸿低头在本子上刷刷的记着。

等到最后一个人讲完,潘鸿从本子里抬头,放下笔,甩了甩因为着急跟上大家语速而酸痛的手。

这场会议因为保密和专业性,并没有要求厂里的记录员参会,林冉虽然有过记录经验,但她也是研究员之一,有自己的发言,所以也不合适,最后这项重任就落在了潘鸿身上,好在他只是简单的记一些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谁,具体的情况会在会后跟当事人进行沟通和登记。

作者有话要说进入剧情线,开始忙正事啦。

明天休息,想尝试万更,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嘿嘿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