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2 / 2)

加入书签

赵墨白才不想要这样的陪伴。

只是不管他再怎么挽留,赵燕歌和公孙起去意已决,和儿子道别之后,赵燕歌就带着公孙起开车离去。

看着后面赵墨白孤单一人的身影,副驾驶的公孙起问赵燕歌道,“我们把孩子一个人留在这里能行么”

“不行也得行,必须得戒掉他对我们的依赖心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赵燕歌道,这是他这个当父亲的给儿子上的最后一课独立。

至于赵墨白十三岁的年龄,别人都觉得太小,赵燕歌还觉得大了呢。

而且他也没对文武百官们说谎,该做的他都已经做了,在这之后,他想彻底放松一下。

“那我们第一站去哪里”公孙起打开地图道。

“去草原吧,那是我年轻时候对你承诺过得,现在终于能够实现了。”赵燕歌道。

伴随这道话语,车子在大马路上一骑绝尘。

有驿站可以做补给,没过多久,赵燕歌就带着公孙起来到了大草原上。

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北方边关早就不复曾经的荒凉,某些城镇比内陆城市还要繁华。

边关外是一座座战争堡垒,占地面积宽广,能够容纳下数万的大秦子民,它们的不远处是一条直没入大草原的宽阔道路,时常人来人往。

草原之上,牛羊马们也不像曾经那么稀疏,随处可见年轻的面孔在悠然的放着牧,身旁就是他们家里最忠实的伙伴牧羊犬。

这里最不缺少的东西就是奶和肉食,一眼望去,边关城镇的孩子们各个身体壮实。

边关驿站内,赵燕歌把公孙起的长发散落,手指有些生疏的为她扎着辫子,一条乌黑亮丽的尾辫,宛若蝎子的尾巴一般。

与发型一同配套的还有一身漂亮的草原服饰,赵燕歌从篮子里面取出几朵草原上面的花来为公孙起戴上。

两人都准备齐全以后,赵燕歌和公孙起两人手拉手的去逛街。

十年的时间过去,大秦和西域各国互通有无,来往变得更加密集,有时大秦甚至还能看到别的帝国来人,听说他们都是从旅人们的口中得知大秦的存在,心向往之,这才想尽办法来到这里。

这其中有人心中是纯粹的,有的人则身上带着任务而来,不管他们来之前是什么人,在来到之后,都会被这个繁华的帝国给深深震撼到。

就连和大秦一直通商的西域各国都不得不承认大秦帝国的魅力越来越大,险些让他们抵挡不住。

在城镇重新布置好补给以后,赵燕歌就带着公孙起两人沿着通往西域的那条路开了下去。

这是属于他们夫妻两人的旅行,心中没有压抑着责任和负担,两人一路的心情非常的畅快。

当然,大秦现在还没能耐到在通往西域的道路和西域建设大秦的补给点,所以赵燕歌只带着公孙起来到了茫茫大草原。

“我带了天文望远镜,等晚上了,我们一起看星星吧。”赵燕歌道。

公孙起含笑答应下来。

看星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浪漫,真正浪漫的是他们在一起做的事情。

因为有你,才有浪漫。

而另一边,琅琊山顶,秦三世伫立在这里很久,只是不同于以前,那个一直关怀着他的人已经离去。

回想起那个已经沉睡在秦三世帝王陵寝的身影,秦三世心头不由一涩,低头看着自己已经非常苍老的手掌,道,“既然你已经提前走了,那就让我去做最后一件任性的事情吧。”

这次,没有人再阻拦他了。

秦三世回去了咸阳城,这才知道秦四世退位的事情,不过这件事情已经无法在他心中掀起波澜,看着已经长成的孙子,秦三世欣慰道,“白白,帮爷爷准备一下吧,爷爷想要出海去看看。”

航海十年,大秦已经彻底的克服了海上风浪,可以让大秦的子民在蓬莱岛之间快速的往返。

这是秦三世第一次出海,也是最后一次出海。

作者有话要说给大家看看阿房宫的容貌,虽然都是后人想象出来的。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