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2 / 2)
两个多月的日子里,她几乎每天都去同管家打听父亲的消息,生怕再听到如上辈子一样的噩耗,甚至还跑去庙里上了两回香。
旁人并不知她的担忧,秦氏一面操持家中,眼看着肚子又大了许多,芳若和明瑜也都乖巧。
怕影响娘的情绪,安若只能竭力压制自己的忧虑,日子着实有些煎熬。所幸没过多久,待到桃花盛开的时候,爹终于回到了家中。
所有人都安然无恙,所带回的织品也都安好,一匹没少。
府中顿时都一片欢喜,秦氏叫厨房做了一大桌酒菜,到了晚间,一家大小围坐,热热闹闹为阮青岚接风。
明瑜与芳若一个给父亲斟酒,一个给父亲盛汤,别提多孝顺,安若则在旁关问,“爹爹这一路可顺利?新路果然好走许多吗?”
阮青岚喝了口酒,点头叹道,“北边春日少雨雪,确实好走许多,这一路大致顺利,不过出蜀州时确实遇到了一伙劫匪,幸遇好心人相救,才平安脱险。”
“竟真遇上了劫匪?”
秦氏吓的脸色发白,孩子们也都吓了一跳,安若惊讶之余忙问道,“那救您的是什么人?”
提及恩人,阮青岚言语间依旧充满感激,叹道,“是给镇北王府运粮的商队,那一日碰见他们,可真是我的运气。”
安若不由得迟疑,镇北王府?
明瑜则好奇道,“运粮的怎么那么厉害,竟能打得过山匪?”
阮青岚言语间满是钦佩,“他们大多都是当地退役的兵士,上过战场的汉子,当然勇猛,山匪哪里是对手?”
镇北王府,战场……
这些词入了耳,脑间竟不由自主的浮起一个人的身影,安若颇有些不自在。
一旁,明瑜和芳若在争着问父亲,“镇北王府在哪里,那处常打仗吗?他们很厉害吗?”
阮青岚耐心作答,“镇北王府远在庆州,距汴京千里。庆州几百里外便是边境,有匈戎,北狄好几个蛮族。镇北王复姓独孤,独孤氏向来骁勇善战,几十年间为我们中原抵御蛮族,功不可没。”
幼子幼女纷纷点头,目中露出钦佩的光芒,秦氏也有些好奇,压低声问道,“听闻镇北王性情严苛,百姓走在街上都不敢大声喧哗,可是真的?”
阮青岚笑着摇头,“哪里听来的胡话?我看庆州一带繁荣富足,街上行人抬头挺胸甚有底气,商铺饭馆应有尽有,虽不及汴京,但也绝不会差到哪儿去。”
“至于镇北王……”
他稍顿,沉吟道,“我与恩人们攀谈过,他们言语中不吝对这位王爷的崇敬,想来是很得民心的。”
秦氏这才明白,便也跟着称赞了几句,唯有安若只低头默默吃菜,不发一言。
阮青岚无意瞧见,忙关问道,“安安怎么不说话了,在想什么?”
安若惊得抬头,慌忙找借口道,“我,我在想……既然恩人们这样帮了咱们家,爹该如何感谢才是?”
这倒确实是阮青岚的心事,闻言也愁道,“当时我也赠金感谢,可惜人家根本不要,赠绫罗也不收。无奈之下,只好把我们的商号告知,若他们有机会来汴京,再想办法报答吧。”
秦氏闻言,感叹了一番世上还是好人多,又建议道,“若下次再走那条路,一定给恩人们带些咱们汴京的特产才是。”
阮青岚却摇头苦笑,“以后怕是再去不得了,那里越来越乱,咱们也并非还有今次这样的好运气。”
秦氏不懂生意,自然夫君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是点头应好,又张罗着一家人吃菜。
倒是安若听完,心间却踏实了不少。
——如今父亲已经平安将蜀锦运回,上辈子的厄运应该可以扭转了。更要紧的,是爹知道那蜀州艰险,已经打算今后不再冒险,这桩横在心头许久的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至于独孤珩……
她心间顿了顿。
只要爹娘安好,她就不必再去江南寄人篱下,也就不会再遇见高霁,再遇见他。
上辈子她没有害过他,却是因为他而死,而这辈子,她也依然只是小小商户女,高攀不起什么皇家和宫廷,她没有宏图大志,只要守着爹娘亲人好好过日子就好。
~~
庆州。
夜深人静,王府内依然灯火辉耀。
眼看着今夜的议事到了尾声,左长史范中忽捧着才收到的圣旨入了书房。
“主上,汴京来旨,召您赴京参加下月千秋节。”
所谓千秋节,其实就是当今高氏景帝的生辰。
别看这位皇帝才不过三十多岁,“千秋大寿”的名头却已经出现好几年了。
尤其今年逢五,料定汴京又会大办一场,众人心间早已有数,对这道圣旨见惯不怪。
只是都有些好奇,今次乃是主上孝满后第一次赴京,都会带谁去?
一片期待中,只听书案后的青年率先点了一个人名,“赵卿,今次你随本王前去。”
立在一众文官身后的赵达一愣,赶忙应是。
旁人却都疑惑起来,赵总兵一介武夫糙汉,近来怎么成了主上眼中的红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