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父子(1 / 1)
第二日一大早,顾仪兰果然依照穆征衣的嘱咐离开了潼县,在淳州官军的护送下,往宁陵去了。
仪王郑瑾头一天在潼县县衙连夜听审,等他回到驿馆时,已经是第二日中午,驿馆的驿丞将顾仪兰留下的道别信转交给了郑瑾。
顾仪兰在信里十分诚恳地表达了对郑瑾的感激之情,并且告知郑瑾,她已经写信回京,向京中祖父祖母如实汇报了在潼县发生的一切。
顾仪兰如此懂事,果然让郑瑾十分满意,他微微一笑,让人将那封信仔细地收了起来。
其实天潼山的匪窝已经被端了,郑瑾已经不需要继续留在潼县了。但他还是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足足又多留了五日,直到天潼山几位匪首全被审了出来,淳州府尹和刺史分别写好了呈报和请罪的奏疏之后,郑瑾才准备离开。
从潼县送去京城的奏疏一共是三份,除了淳州府尹和刺史的奏疏以外,还有一份奏疏是郑瑾写的。
天潼山匪窝被剿灭,怎么也算是大功一件,但郑瑾在奏疏中显得很谦虚,只是客观描述了事实,甚至还特意写明,此次剿匪之所以如此轻易获得成功,是因为穆征衣指挥有方。
京中的皇上收到三分奏疏之后,既没有褒奖郑瑾,也没有向淳州府尹和刺史问罪。他只是将那三分奏疏摞起来摆到一边,唇角露出意味不明的微笑。
“朕是小看小六了,”皇上这样说道“他倒是机灵,懂得抓准机会邀买人心。”
彼时在御书房中的只有皇上贴身的掌事内监陈全礼,陈全礼了皇上对郑瑾的评语,笑着答了一句“仪王自然是聪明的,这都是随了皇上您。”
“呵”皇上轻笑一声,不置可否的模样,低头看了一眼堆在一起的三封奏疏,轻飘飘地答道“既然小六想保淳州府尹和刺史,那朕这次就给他这个面子。毕竟这是小六自己要的,希望他真的足够聪明,不要作茧自缚。”
陈全礼听皇上的语气,有些摸不清皇上是怎么想的。要说皇上不高兴了可是他明明顺着仪王的意思,打算对于淳州府的事睁一眼闭一眼。
可刚刚皇上那两句话,听起来又挺重,作茧自缚什么的,可真不是好话。但若说皇上不高兴了似乎也不是。皇上脸色看起来分明不错,态度也轻松。
因为摸不清自家主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因此陈全礼没敢随便搭话,他弯了弯腰,一语不发地盯着地面看。
皇上似乎也没指望陈全礼说什么,他抬起头,将郑瑾的事丢在一边,反而问起了去凤州的郑瑛。
“俞诚期在外面吧”皇上问道“叫他进来,问问小五走到哪了。小六去真定府一路如此热闹,小五倒是安静。”
“回皇上的话,”陈全礼答道“俞统领一大早就来过了,说是信王已经过了环庆,再有两日就到凤州了。”
“小五倒是迅速,”皇上笑了笑“他与小六差不多时候出发,凤州还远些,可小六眼下还在淳州附近耽搁,他已经快到了。”
“仪王爷这不是因为剿匪耽搁了嘛,”陈全礼笑着答道“信王一路无事,也就是刚刚离京时,在青莲山附近遇到些小事,也没耽搁太多功夫,自然要快些。”
“小事”皇上笑了,他低头一边翻着桌上的奏疏,一边答道“是不是小事,过两日就知道了。小五也是个聪明的,知道提前避个嫌,省得谢相咬着李相不放时,不小心把他拖带下去。”
“皇上英明,”陈全礼笑眯眯地说道“这大周朝大大小小的事儿,就没什么能瞒过皇上您的眼睛。”
“朕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皇上笑着摇摇头“也只有仰赖你们,你们差事办得好,朕自然成为一个高坐朝堂而明察秋毫的君王。”
“皇上说笑了,”陈全礼立刻弯了弯腰,以示恭敬“这都是奴才们该做的。尽本分而已。”
“这话说的不错,”皇上朝陈全礼微微点头“你们用心办差是尽本分,而朕为这个国家殚精竭虑也是尽本分,都是尽本分而已。朕只盼着,这满朝文武人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拿着俸禄,尽好本分,别只想着手中那点权柄。”
“眼下朕也只想选个本本分分的继承人,”皇上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能够在朕百年之后,接替朕,继续坐在这张御座上尽帝王本分。”
“皇上您说哪的话,您眼下春秋正盛,立储之事过几年打算也不迟,”陈全礼陪着笑答道“时间多着呢,足够您仔仔细细的挑个您满意的储君。”
“日子过得快,”皇上沉默了一瞬才继续说道“再过些年,朕就老了。小五和小六还年轻,他们两人虽然都聪明,但想要当个合格的君王,却还都差得远。早些选定太子也好,至少朕能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好好教太子。至于剩下的一个算了,不说这些,都是以后的事。”
“是”陈全礼看了看皇上的脸色,十分机灵地也跟着转移话题“都是以后的事,先顾眼下。说起眼下,这谢四小姐的事出了也有几日,奴才依照主子您的吩咐,这些日子差人盯着谢相府和李相府。奴才原以为,谢相咽不下这口气,要寻李相的麻烦呢,可是几日过去了,居然也没个动静,这倒让奴才有些看不懂了。”
“你就继续差人盯着就好了,”皇上语气随意地答道“谢相不是那么沉不住气的人,他在等最合适的时机。”
“奴才还收到消息,”陈全礼抬起头看了看皇上的脸色,这才又开口说道“因为谢四小姐的事,仪王前几日还特意差人给皇后娘娘捎了信,说是不让皇后娘娘掺和谢家和李家的纷争。”
“呵”皇上轻笑一声“小六的耳报神倒快。不用管他,由着他们折腾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