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黄埔军校(1 / 2)
在整个四月和五月份,赵源几乎都待在了香港,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徐广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接下来的大业。
早在一个月前,香港大同报上就已经悄悄记载了这么一则消息,那就是黄埔军校正式开启招生。
没错,赵源虽然将军校开在了鸭脷洲,但是他并不打算一直放在鸭脷洲——这里距离香港还是太近,为了避免英国人施加太多的影响,将来肯定还是要迁回黄埔,还不如就随一次历史热潮,就叫黄埔军校。
招生通告上主要有四点要求。
一、年龄需要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
二、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三、无抽鸦片、逛窑子等恶习;
四、需要识字三百以上,能完整介绍自己的履历。
表面看上去这些要求并不高,但是根据实际招生的情况来看,并没有赵源想象的那么乐观,只因为这个年代里大部分人几乎都是文盲,识字三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而能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家庭环境都还不错,并不想去当兵。
更何况,这一则报纸仅仅只在香港发售,能看到消息的也只有香港和南洋的青年,能够挑选的余地并不大,一个月下来真正招录的生员只有一百人不到。
在赵源最初的计划里面,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至少在三百人以上,而眼下却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他也只好冒险让商行在广东进行招录。
由于在广东招录二百名新生预估还需要一个月左右,他索性利用这段时间将场地修整起来,等到所有的学生就位之后,便可以正式开学。
在赵源的规划当中,黄埔军校属于正规的军事院校,跟他在长洲岛训练的行动队在本质上截然不同——行动队更多还是训练的士兵,而黄埔军校需要培养的却是军官,正因为如此,赵源毫不客气地找戴维斯要来了十几个资深的英国军官,由他们来组成教官团,赵源则是自任为校长。
黄埔第一期学生们共分成步兵、炮兵、骑兵、工兵以及辎重五科,为期一共九个月,其中第一个月全体参加步兵科训练,然后便会根据个人成绩以及兴趣进行分科,在正式学习五个月后,开始正式分配到军队里进行实用。
当然,按照赵源这般规模,到时候这三百军官至少能撑起一万大军的架子——说个难听一点的,像这么多人才放到清廷,至少能撑起三万大军来。
这一点赵源也是充分听取了英国人的意见,毕竟这年头西方的军事组织学已经发展到得长出色的地步,其中的精髓在于军官的培养上,这也是东西方的显著差别,在东方可能更加讲究将领本身的艺术才华,而在西方却更像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能自然地打胜仗。
赵源自然是推崇西方的这种做法,毕竟历史也验证过,个人再怎么武勇在组织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从这个程度来说,黄埔新军虽然还没成立,可是起点就已经比清军高出了许多。
当然,这是军官层面的差异,至于普通的士兵就不需要那么讲究,按照英国人的说法,只要不是傻子,能扣动扳机,他们可以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将这个人训练出来,变成一个合格的耗材,或者说是士兵。
对于英国军官的成色,赵源已经有所了解,无非就是皮鞭加大棒,但凡敢炸刺的家伙都会被彻底磨平,变成一个只知道听从命令的士兵,当然这个过程中,士兵们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只有胜利才是真正的追求。
除了办黄埔军校以外,赵源还打算将之前在广州没有完成的计划一并完成,那就是同步开设一家综合大学,同样被命名为黄埔大学,此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后续的综合化人才,他们所学的科目主要就是数学、化学、物理、英文以及相关的军事化训练,学制共一年,只要考核成功后都会下发毕业证书。
当然,黄埔大学的校长依然由赵源兼任,不过像一些日常事物,都交给了一个叫做郑云秋的教育主任——这个家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洋华人,过去也接受了一定的西式教育,与赵源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