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君不见,汉终军(1 / 2)
广州城外校场,整整一万七千名复汉军士卒站得极为笔直,他们身上穿着整齐的灰色制服军装,头上带着军帽,肩上扛着清一色的长洲造燧发枪,枪管上用卡榫固定着一柄雪亮的刺刀,远处看去,刺刀如林,充斥着一种肃杀之气。
与此同时,超过百门长洲造火炮整整齐齐地摆在了阵前,钢制的炮管带着漂亮的曲线,在阳光下闪烁着谣言的光芒。
而在校场之外,无数广东百姓正簇拥在此地观看,他们已经在事先得到许可,此次出征当堂堂正正,不许将百姓拦在外面,要让他们亲眼看到复汉军的努力和牺牲。
对于广东百姓们而言,他们对于复汉军的态度是极为复杂的——从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更多是畏惧,担心复汉军带来兵祸殃及百姓,但是后来复汉军用种种行动告诉了百姓,复汉军是一支爱护百姓的人民子弟兵,再加上广东本身反清思潮浓厚,时至今日,大部分广东百姓都对复汉军表达了支持。
如今,看到校场内精锐的复汉军士卒们,百姓们也下意识在场外窃窃私语,他们过去可是看过清军绿营和八旗的样子,几乎没有一处可以跟复汉军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一些见识多的人认为,这一次汉人真要出天子了!
就在略微喧嚣的氛围内,赵源穿着一身整齐笔挺的军装出现在城门前,他的腰上挎着佩剑,身旁则是赵志、左宗棠、赵简、方孟昭等一众复汉军高层,人人衣着笔挺,透着庄严肃穆的感觉。
在众人的陪同下,赵源亲自登上了广东的城门楼上,此时上面已经放好了数只铜喇叭,可以保证赵源的声音能够被校场内外所有人听见。
就在今日,赵源决定于战前正式向天下人发表北伐宣言。
当赵源站在城头上,环视着下面的一众复汉军士卒时,所有人的目光也投在了他的身上,人人神情肃穆,斗志昂扬。
对于这些复汉军兵卒而言,他们既忠于大义,同样也忠于赵源个人。
如今在复汉军当兵,已经成为了一件极为有前途的事情,先不说丰厚至极的饷银,光是分田这一手,就足够让无数穷苦的粤省汉子为其卖命,更何况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样也是下面这些人发自内心的追求。
“诸位同志们、同胞们,今日华夏民族迎来了最危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华夏儿郎都应该站起来,为华夏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牺牲!”
“自甲申之变以来,明祚倾移,华夏陆沉,满洲以北夷入主中国,荼毒百姓,祸乱中原,嘉定三屠,扬州时日,酿成亿万血祸。自此二百年以来,百万八旗鞑虏凌驾于亿万汉人作威作福,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天运循环,中原气盛。复汉军兴,倡议天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此乃国民之革命,民族之振兴,以拥护华夏及民众之利益,推倒满州征服阶级为先,缔造独立自由之民族。”
当赵源在上面宣告誓言之际,无数人在下面听得热泪盈眶,甚至有许多士子跪在地上,口中颂圣。
天下汉人百姓等待这一段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等待了两百年之久。
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汉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鞑虏暴政,尽管这些行为都失败了,可是他们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在告诉所有的汉人,汉人绝不会屈膝投降!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
“王师回来了!王师终于回来了啊!”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嚎啕大哭,他正是当年扬州十日后幸存者的后裔,那段天地为之震动的血泪历史,百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旁边的一众百姓们也在纷纷流泪,他们早已麻木的内心,终于等到了希望。
百姓如此,复汉军的将士们更是人人眼圈通红,他们早已经集中学习过满清暴政所带来的残酷历史,也知晓其中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血泪,而对于这些汉人们而言,无时无刻不想打入京城,活捉鞑酋道光。
赵源静静地望着所有人,他深刻地理解众人内心的愤怒和屈辱,血海深仇,自然以尸山血海来还!
等待众人好不容易平息下来后,赵源才环视了众人一眼,声音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自即日起,我等立誓伐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此革命者,天下人人有责。吾等知晓此战端一起,则必以驱逐鞑虏,犁庭扫穴为目的,唯有牺牲到底之决心,绝无丝毫侥幸之理。届时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为民族之奋起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作战到底,至死方休。”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