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罪魁祸首(2 / 2)
林则徐神情未变,笑道:“自然是要请示的,此番你我二人可联名上折——只是,若是一味等朝廷批复,只怕会贻误战机,刘蓉所言或许是假的,可一旦是真的呢?眼下两江空虚,若是无人防御,怕是会让教匪生出一些不该生出的心思.......”
他微微叹了一口气,望向曾国藩、江忠源等人,道:“咱们身为汉臣,有时候得理解朝廷的为难之处,若是凡事都请奏上去,到时候皇上未必会力排众议答应下来......可要是不同意,江南也就危险了,咱们不能为了一点生前身后名,就将江南置于风险之中。涤生,岷樵,说一句不该说的,我已经老了,怕是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了,可是你们还要继续走下去,有些时候难得糊涂啊......”
曾国藩眉头一皱,便下意识开口道:“穆翁,可是......”
“涤生啊!”
没等他话说出口,林则徐便直接打断了他,沉声道:“两江不仅仅是朝廷的未来,也是华夏民族的未来,你非要将江南闹个血海滔天才肯罢休吗?”
听到这番话,曾国藩的话语被打断了,可是他也陷入了沉默。
没错,林则徐这一番话的确说到了曾国藩的心坎上,他正有这个想法,那就是依托江南的财赋,跟复汉军好好在这里大战一番,集中江南人力财力物力,未必不能跟复汉军在此争锋,至于到时候会产生的代价,他并没有过多考虑。
眼看着曾国藩陷入了沉默,林则徐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望向了平静的海面,却低低叹息了一声。
......
“林则徐就是罪魁祸首!”
京城圆明园慎德堂,年迈的道光皇帝接连遭遇了几场挫败后,已经宛如风中残烛,不知何时就会被吹灭,他手中拿着湖广送来的战报,脸上带着几分愤恨。
的确,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谈,湖广战局的关键变化就在于两点,一是林则徐贸然放弃了长沙,二是太平军迅速攻占了武昌,二者叠加起来的结果就是清军几乎已经只能龟缩在荆州一线,更严重的是林则徐所率领的练军则有了几分不听话的苗头。
当然,跪在地上的军机处一众大臣们,对这个局面也算是洞若观火——这几个人能够爬到今天这个位置,无一不是人精中的人精,手腕能力不可能看不出林则徐的小心思,可是他们却不敢说,也不敢将这层窗户纸戳破。
说到底,自从满清绿营将领接二连三投靠复汉军以来,再加上汉臣又屡屡在这种关键问题上表现出摇摆的立场,使得满汉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深深的沟壑,其次道光皇帝自己也因为一时气氛,不仅没有去弥合缝隙,反而导致缝隙越来越大,以致于到了今天这个不能收拾的场面,林则徐的所作所为就好像一巴掌扇到了道光的脸上,让他顿时清醒了几分。
不过除了满汉关系的缘故,还有一点,那就是随着长沙、武昌之战的进行,导致清军最后一丝脸面也被扒了个干净。
在武昌之战和长沙之战前,很多人下意识会认为,无论是复汉军也好,还是太平军也好,说破天了也是地方纤介之祸,朝廷真要不顾一切动真格,应该还能平定下来,就好像平定三藩之乱和川楚教乱一般,可是这两仗结束后,大家伙却已经渐渐闻到了大清朝死亡的味道。
自从清军入关以来,大清的统治基础就不怎么牢靠,区区一百来万人,十几二十万八旗军队,竟然压制得亿万汉人动弹不得,这几乎就是一个神话,而神话总有一天会动摇,一旦出现了一个足够有分量的挑战者时,天下汉人的心就会下意识倾斜过去。
即便清廷总有一些愿意为他效死的汉人忠臣,可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总之,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在人心争夺这个问题上,复汉军可谓是赢了又赢,已经渐渐成为了王师的代表。
反观清廷,可谓兵败如山倒,原本连复汉军都打不赢,此时面对太平军也是左右为难,大清朝真正能依靠的军队,似乎只剩下了停留在纸面上的区区十万不到的新军,以及二十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所谓八旗劲旅了。
更惨的是,就算只剩下这么多人,清廷都没办法完全调动——原因就在于清廷已经接连失去了多个财赋之地,倘若等江南再被夺下,到时候光是养活二三十万八旗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六十万绿营了。
道光皇帝在心中盘算了一番,却是悚然一惊,莫非他竟有了成为大清末代皇帝的可能?若是如此,他还有何颜面去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
前明末代皇帝崇祯将自己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下,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大清历代皇帝都要前去歪脖子树下瞻仰一番,从而警示自己!
一想到这里,道光皇帝冷哼了一声,道:“你们倒是说说,此次到底该怎么处理林则徐?”
听到这番话,在场一众军机大臣顿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