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敌如雨后春笋(1 / 2)
除了加利西亚军团以外,其他军团的战俘营早就人满为患。这些战俘虽然只是刚刚拿上枪的农奴,然而他们可是见过血的。
很难保证这些战俘中不会出现几个极端的例子,他们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可能小到忽略不计,但放任不管却极有可能为祸一方。
矿山、修路队全都人满为患,杀不得又放不得,这就非常麻烦了。
至于为什么加利西亚军团没有这个问题?
当然是“聪明”的犹太人、“谦虚、高尚”的波兰人、“聪明、自信、坚定”的鲁塞尼亚人,他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绝活,小小的战俘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总之战俘问题再次摆上了桌前,奥地利不得不分出相当一部分兵力和后勤来管理这群人。
按照弗兰茨的估计匈牙利人一定会搞一些大动作出来,而且科苏特这么一搞可以说是彻底将潘多拉的魔盒掀开了,内战的规模必然要比之前预计中大得多。
“那么重点是?”
“特兰西瓦尼亚。”
施瓦岑贝格亲王是个聪明人,执行能力也很强,他立刻开始组织协调继续向匈牙利增兵的相关事宜。
但关于弗兰茨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判断,总参谋部的内部却起了争执。
特兰西瓦尼亚兵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特兰西瓦尼亚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也是最低的。
至少没人觉得特兰西瓦尼亚的战局能对这场战争产生多大影响,毕竟马扎尔人不是盗贼,更何况他们此时已经建国,根本不可能离开匈牙利这片土地。
如果马扎尔人真的离开了匈牙利,那反倒是成了无根浮萍,和鱼儿离开水一样完全是自寻死路。
事实上在整个1848年,总参谋部的存在感很强,但是作用却没有想象中的大。
虽然弗兰茨早就做了很多布置,甚至特意建立了很多看似奇怪的电报路线。
但依然无法避免情报的滞后性,总参谋部用着已经过时的情报制定出的战略自然也是漏洞百出。
好在此时奥地利帝国的将领大多主观能动性较强,而且在军事科技和战术上碾压对手,士兵的素质和士气也普遍高于其他国家才没有造成太大负面影响。
而卡尔大公的最后一战则完全是按照总参谋部指挥完成,结果虽然完成战略目标,但损兵折将,并且让法军主力成功逃脱。
在其他路接连取得大捷的情况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失败。
由于名义上讲是卡尔大公亲自指挥,所以很少有人讨论,并指出其中的问题。
本质上讲还是科技水平不够,所以前线的将领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主权,否则总参谋部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反过来还会拖累战局。
回到特兰西瓦尼亚问题本身,特兰西瓦尼亚的民族主义虽然在弗兰茨干预下发育不良,在1848年又被两面夹击遭受重创。
然而特兰西瓦尼亚毕竟是山区,还是有很多割据势力顽强存活下来了(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本土的原生麻烦,奥地利帝国还不得不面对周围麻烦的入侵。毕竟罗马尼亚不只有特兰西瓦尼亚,还有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