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0(1 / 2)

加入书签

杨父这几年在京里做官,官运不错,杨家又因为家里的茶叶成了贡品,带动了杨家其他茶叶的销售,经济上宽裕了很多,在京中买了个小小的宅子。而随着杨颜金榜题名,杨父也越来越倚重长子,杨颜反而不好和父亲疏远,大家彼此客客气气的,关系没有从前紧张。

        裴二小姐是出嫁女,来了京城,有婆家,自然是要住在婆家的。

        裴老夫人笑眯眯地点头,满脸慈爱地望着茜哥儿道:“你二姐姐没有白疼你,我们都忘记了,就你还记得你二姐姐。”

        茜哥儿不好意思地笑,悄声对郁棠道:“二姐姐说,她要送我一只花狸猫。”

        裴老夫人和郁棠忍俊不禁,纷纷道:“原来如此!”

        就是练字的绛哥儿,也跟着笑了起来。

        郁棠就正色地跟茜哥儿道:“我们家不能再养猫了。你阿爹和你阿兄都闻不得猫味,但他们因为你喜欢,已经忍让很多,纵容你养了只猫。你不能只顾着自己喜欢,也要顾着阿爹和阿兄的身体啊!”

        茜哥儿懂事的点头,道:“我就看看,不带回家养。”

        郁棠就赞了他一声“乖”。

        裴老夫人笑道:“这孩子,以后成了亲就赶紧分出去,想养什么就养什么好了。”说着,记起了自己在杭州的一个宅子,笑着叮嘱计大娘:“你记得回去之后把那地契找出来,记到五少爷名下。他和他阿兄不一样,他阿兄以后肯定住老宅,他以后要自己过日子的,得有个自己的宅子。”

        郁棠连忙阻止。

        隔辈亲。何况绛哥儿和茜哥儿不仅是在裴老夫人眼皮底下长大的,还是她老人家亲手带大的,那就更喜欢了。陪嫁的那点东西,今儿一点,明儿一点的,给了两个孩子一大半了。

        “两个孩子还小呢,暂时还用不上,等用得上的时候再说。”

        郁棠和从前也有些不一样了。

        从前她会坚持不要。这几年,郁文在宁波赚了钱,就喜欢给她买东西,她手中宽裕了,也开始救济别人,特别是苦庵寺那些失意的妇人,也希望自己送出去的东西是别人需要的。

        裴老夫人不以为意,道:“我们家两个小孙孙多乖啊!怎么会用不上呢!”

        乖和用得上有什么关系?

        可郁棠这几年跟着老夫人朝夕相处,早已学会了不和老人较真。

        她微微地笑。

        茜哥儿却嚷道:“谢谢祖母。我长大了,以后要在那个宅子里养猫。”

        这还真成了个猫奴了!

        郁棠无语,寻思着得想办法带茜哥儿和绛哥儿多去乡下走走,让他多见见那些贫苦人,别只知道在自己的喜好上一掷千金,还要知道同情弱小才行。

        她就派了人去杨家问裴家二小姐的行程。

        裴家二小姐要过了腊八节才到京城。

        郁棠得了信,就去禀了裴老夫人。

        裴老夫人听了连连点头,道:“这才有点做人妻子的样子。之前都是她母亲把她惯坏了,哪能纵容着女儿一不如意就往娘家跑。想继续过下去,就无论如何也要把日子过起来。要是不想过了,那就趁早说明白了,一别两宽。又不愿意大归,又不愿意回家,这要是我的孙女,我早叫回来狠狠地教训一顿了。不过,杨家姑爷可真是好性子,不管是为了什么,我们家能帮衬的,还是帮衬一二才好。”

        说这话的时候,二太太也在。

        二太太忙笑着应是,和裴老夫人商量去哪些人家拜访。

        既然来了京城,故交是要走动的,和裴宣官场上有来往的也得拜访,这样一算下来,仅仅是礼单就有厚厚的一叠。

        裴老夫人想着早点应酬完了早点完事,大家还能清清泰泰过个年,就安排着一家接一家的,带着家中的女眷开始四处应酬,忙了起来。

        绛哥儿像小大人,茜哥儿模样儿乖巧,众位夫人看了都非常的喜欢。特别是徐萱,刚刚生了个女儿。裴宥虽然不靠谱,裴宣虽然老实,裴宴虽然冷傲,可对自己的太太却都是没话说的,别说是妾室了,就是通房都没一个,裴泊这次能和黎家的嫡小姐订亲,黎老夫人就是看中了裴家的家风。

        徐萱也不例外。

        绛哥儿年纪大了些,她就盯上了茜哥儿。

        郁棠去他们家做客的时候,她就一直逗着茜哥儿:“妹妹好不好看?你想不想把妹妹抱回家去?”

        茜哥儿看着白白嫩嫩的小婴儿直点头,却不肯抱回家:“我阿爹不喜欢。我阿爹说了,我们家只养我姆妈生的孩子,她又不是我姆妈生的。”

        众位夫人听着一愣,随后哄堂大笑。

        郁棠更是羞得恨不得钻了地缝。

        可裴老夫人却觉得无所谓,还向众人解释道:“他姆妈什么都好,就是孩子得得有点辛苦。那年生绛哥儿的时候,不是说她伤了身吗?以后恐怕在生育上有些为难,你们京城的风气又不好,就有人往遐光身边送人,遐光就当着家里人说了这么一句。谁知道这句话居然会一直有人说,还传到了这孩子的耳朵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