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5章:差距(2 / 2)
力帆汽车是一个什么情况,他心里也是清楚的,不说一穷二白的,但是也没有多少钱的,要说要的那点钱,姜小白真的看不上的。纯属就是为了帮一把的,就像是当初的吉力一样,国内的各个行业发展起步都比较慢的,被国外的外资企业打压,越是这样,姜小白就越要帮助国内的企业发展
,要是国内的企业能够发展起来,哪怕是追不上外资企业。
比不过外资企业,但是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外资形成一定的竞争。
一些外资在国内显得好像挺正常的,咋一看好像和国内的国营企业没有什么区别。
但那是因为有国内的企业和他们竞争,他们是为了市场,为了赚钱,所以才表现的正常一点。可要是没有了竞争,他们对市场行程垄断以后,那就不一样了,立马就会露出本来的面目。不用说遇上什么灾难之类的,趁机发财了,就是平时都会各种区别对
待市场。
甚至一部分的外资,就是正常的,有竞争的情况下,都能够干出区别对待的事情来。比如说什么出口到国内的汽车,进行减配之类的,就是区别对待。
其实区别对待都不算什么的,大不了就是花一点冤枉钱而已。
有些人不支持国产,就爱买洋品牌,就崇洋媚外,那就崇洋媚外嘛,愿意当冤大头谁也拦不住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汽车减配之类的,这都不算什么。而有些企业做的比这个更加的过分。
前世的时候,某汽车因为存在发动机熄火隐患,决定召回180万辆缺陷汽车,创下召回记录之最。
180万,数量惊人,这背后牵扯的是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这一决定,部分国内的车主等了整整十年。这一次召回的车型中,从2007年到2015年生产的车型都所有涉及。这让人不禁想问,到
底是怎么样的召回,需要十年时间?为什么在其他西方国家,没见这么久的反应时间?
为什么在这种涉及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命、财产健康和安全的问题上,国内屡屡被与其他西方国家“区别对待”?
其实不仅是某汽车企业,搞快餐的,买手机的……很多知名跨国企业在召回问题产品的时候,都对过国内市场和其他国际市场呈现出了所谓的“双重标准”。
后世一个搞快餐的外资,向全球的肉鸡供应商提出要求,开始逐步停止使用人类抗生素,但第一批名单不包括国内。
某做药的企业旗下13家子公司的51次召回事件中,48次都未在国内组织召回或者调查,但其产品大多在国内销售。
做家具的某企业搞出一个“夺命抽屉柜”来,在约谈后,才召回缺陷产品。
还有某个做手机的企业,那就更加的恶心了,都已经宣布召回在其他国家的产品了,竟然还在第二天宣布继续把这款产品在国内上市销售。当然了,还有某家咖啡的重金属问题等等,各种各样被区别对待的真的是数不胜数,要是要四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触目惊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