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卖炭翁》中隐藏的长安能源危机(1 / 2)

加入书签

第29章  《卖炭翁》中隐藏的长安能源危机

        先看白居易的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有三个关键信息:

        1、木炭是在离长安城一百多里以外的终南山烧制而成,牛车赶路百余里到了长安。

        2、卖炭翁的木炭,是在等西市开门的时候,被宫里的“使者”强买走的,他在西市肯定没有店铺,那么可以断定他应该是打算卖给西市的商人。

        换言之,能跑百里路卖一车炭,证明木炭的价格已经将其变成了一项高利润生意。

        3、强买的宫人,当然知道这形同抢劫,但是他们回去以后一定不会被惩罚,原因我后面慢慢说。

        先感谢白大诗人为后世之人留下了这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现在就来分析这首诗里面的重要关键信息。

        第一,卖炭翁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因为长安所需的柴薪数量爆表,堪称丧心病狂,各色人群,已经把长安周边的树已给砍秃了!已经没有树可以砍了!

        这一条,不仅有食货志可以证明,而且从李隆基任命杨国忠为“木炭使”,专管长安柴薪供应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木炭使就是专门管公营私营木炭买卖的,以后随意砍伐,要入刑。

        根据相关文献(我不展开说了)保守估计,长安官府,含皇宫内苑等,一年共消耗柴薪12万吨。朝廷有专门机构“钩盾署”,负责官方所需柴薪,但一年仅能供应3万吨不到。

        也就是说,官府集中采办的柴薪远远不够数,柴薪缺口巨大,宫中及百官们,也只能向东西两市采购。

        民间柴薪就不知道要怎么统计了,还有工坊的,冶炼的,数量更是不可计数。

        所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朴素原则,只要缺货,涨价乃是必然。

        长安城的柴薪市场价,跟官府集中采购的批发价能一样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