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本质还是童工(1 / 2)

加入书签

第112章  本质还是童工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方重勇听萧炅说自己被授予“果毅都尉”的荣誉头衔,就已经觉得世道荒唐不堪。

        然后在听说自己同时还被任命为甘州刺史的时候,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对于大唐官制已经深入研究过的他,愣是搞不懂。为什么文官职务和武官职务居然被同时安放在一个十岁孩子身上!

        这是他现在这个年龄段该拥有的东西么?

        方重勇从中感受到了来自基哥的深深恶意。

        别说是十岁了,就算是八十岁,从未同时拥有这两个头衔的人,也占据了朝廷官员的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能文能武,并且骁勇善战的官员,才会同时拥有文官与武官职务。

        大唐文武不分家,但是文官与武官职务的授予,还是有一些客观规律和不太严格的条令限制。这些条令都是高宗和武周时期颁布的,在开元时期不但没有被废除,还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得到了一定强化。

        事实上,现在同时被授予文官与武官职务的官员,多半都是边镇节度使之流的人物。

        比如说方重勇老爹方有德,就是御史大夫(但不管具体事务),幽州节度使,也被授予了果毅都尉的荣誉头衔。

        所以方重勇的资历,完全不够格,更别说他的年龄硬伤了。

        文的一面,方重勇只是在给河西走廊的丘八们写过家信。并无多少排得上号的政绩可言。

        听到这话,方重勇瞬间了然。

        郭子仪将方重勇送到阿娜耶家的医馆后,便告辞离去。

        更何况甘州根本没有仗可以打,说穿了,就是给河西诸军提供优质兵员的。唐军在与吐蕃人对阵的时候,一定会有士卒折损的情况。

        但同样的,挺起胸膛说“不”,也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

        “嘿嘿,郭某这次是抢了本地赤水军某些人的功劳,那些人看不惯郭某,王军使也只能把郭某调离赤水军,到别处任职了。

        “碛口……”

        可恶!

        而另一种则是单纯的行政长官,不带将军之号,只有一套僚属,当时称为“单车刺史”。

        “贤弟啊,某就这么跟你说吧。

        也就是说,如果这项任命经过了如此多的手续,那么方重勇拒绝的话,打脸的就不是李隆基一人了。

        实际上,这个地方不是山西吕梁黄河岸边的那个碛口,而是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附近。是两座大山形成的一条山谷口,附近有一条河可以提供水源,是一处很好的屯兵和互市之地。

        这人脑子里到底想的什么呢!

        好歹,这次要管理六千五百人呢,也不算是贬职。”

        “好说好说,郎君未至弱冠,便已经身居高位,未来郭某还得郎君照拂才是呢。”

        因为正常情况下,一个名正言顺的诏书需要经过中书省起草,皇帝画敕,门下复核三道手续,缺一不可。其中包括官员的任命。

        “恭喜节帅,圣人给节帅加官进爵了。”

        还是妒忌他不劳而获身居高位?

        因为顺气锁阳茶的合作,他跟方重勇有一分香火情,说这么多话,给这么多暗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他似乎什么都没做,却一下子当了甘州的刺史。虽然身边并无亲信僚佐可以痛痛快快的行使权力,但光这名头便已经足够吓人了!

        这跟崔乾佑有本质区别。

        他们事后,一般也不会立刻就被惩治。但……你聪慧如此,应该是明白事理的吧?”

        基哥的执念,那不是他可以拒绝的。

        武的一面,方重勇只是参与了白亭堡的防御战,全程摸鱼。离他最近的突厥人,都在几里地以外的湖水里。

        “朝廷军机,这个某就不知道了。”

        “谢圣人恩典!”

        郭子仪跟王忠嗣有私人关系,两人不仅祖籍一样,而且还是同乡。凭借之前断突厥人后路的战功,郭子仪应该升官,并且有权管理更多军队。

        有功不赏也就罢了,还被明升暗降。郭子仪如此淡定已经是涵养惊人了。

        郭子仪继续强调道。

        大唐时代的碛口,因为种种原因,消失在了方重勇前世的历史记录上。

        方重勇身上荒谬到可笑的官职,其背后的森严含义,令人不敢轻视。

        方重勇刚刚走出河西节度府,一出门便碰到了似乎等候已久的郭子仪。

        就这样被朝廷授予了果毅都尉,并任命为甘州刺史……果然,现在的世道,有个厉害的爹就可以为所欲为么?

        方重勇有点怀疑人生。

        ……

        他是王忠嗣从河东节度使那边借调过来的人,战事结束后,还要回归原部队。当然了,如果在河西这边升官发财了,那自然便是在这里落户。

        方重勇一脸古怪说道。

        “听说,这件事朝野上下非议很大。但圣人的意见很坚决。”

        “圣人下了秋防令,动员六千团结兵,秋冬在甘州整训。王军使还特意调拨给某一千匹马呢。”

        总之,赤水军那帮高层就是不希望郭子仪插足其间而已。将其排挤到甘州去训练团结兵,倒也属于常规做法,不算什么稀奇事。毕竟郭子仪将门出身有背景,真爬上去了也令人忌惮。

        二人一边往河西节度府而去,一边闲聊。方重勇心有所感,忽然开口询问道:“圣人何以忽然为某加官呢?”

        羡慕他方某人有个好爹?

        当然了,像郭子仪这种可以把赤水军中将领挤走的人,对方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但像方重勇这种热心给边军乃至边将写家信的,他们则是热烈欢迎高度配合。

        郭子仪凑过来小声说道。

        这些人有府、州两套僚属,实权很重。也就是所谓的“大都督”武职伴随的文职,一套班子两套牌子。

        这一时期的刺史,大致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地方军事长官持节都督兼任,带将军之号,总揽地方军政大权。

        “圣人如此厚爱,朝廷如此器重,在下小小年纪,如何能承担得起啊!”

        自我大唐开国以来,也确实不缺那些自命清高,不接受圣人任命的官员。

        方有德带着幽州边军精锐五千,在此地屯扎已经一月有余了。

        官职来得如此轻松,势必木秀于林,这让那些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官僚们怎么想?

        方重勇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同僚们”会怎么看。

        方重勇长叹一声说道,已经打算躺平,不去想后面会如何了。

        “就是河套以北,我大唐选择与突厥和铁勒诸部互市的地点。”

        突厥牙帐在什么地方,其实方有德心里是有数的,更别说有仆固部这样的“亲唐派”铁勒部充当带路党。

        “朝廷要重建张掖守捉,满员六千五百人,托郎君的福,某要去甘州担任守捉使。听闻郎君担任甘州刺史,此番正好同去。”

        方重勇忍不住心中感慨,自家渣爹是幽州节度使,跟旁边的契丹人好好玩玩就行了呀,跑朔方那边去做什么呢?朔方防区的是是非非,也跟幽州节度使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萧炅无奈感慨道。

        “听闻郭将军这次在对阵突厥人的战斗中有奇功,何故被转调别处投闲置散呢?”

        萧炅低下头,凑到方重勇耳边小声说道。

        方重勇面上感激涕零接过竹筒,心中却将基哥狠狠的骂了一顿。

        因为凉州是“府”,是超规格的巨州。而甘州只是中州,人口数千户,总人口也就几万人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