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钱!钱!钱!(1 / 2)

加入书签

第136章  钱!钱!钱!

        “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关中开和籴,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三百五十万匹换粮。

        开元二十七年十一月,扩建华清宫,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末,陇右对吐蕃用兵,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初,吐蕃来犯,西北军需,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末,充实内库以供宫中用度,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天宝元年二月末,圣人出巡灵州及赏赐铁勒诸部,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两百万匹。

        ……”

        扬州刺史郑叔清面前,摆着一张汇总了的朝廷政令,没别的事,就是要钱。

        他双目无神的呆坐着,已经不想朝廷去年到底要了多少钱。

        这里的所谓“绢帛”,其实都是折算后的价格,并不是说一定要扬州府提供这么多绢帛。

        他去看望王怀亮的时候,对方虽然在坐牢,却是面带笑容,精神极好,丝毫不觉得倒霉。

        天可怜见啊,这么对边镇丘八,以后中枢那些人,被打死真别怪人家新账旧账一起算。

        他几乎变成了一个甩手掌柜。

        扩建华清宫,那也是不给不行的,不能让圣人没有地方洗澡泡温泉。

        “郑使君,接旨吧。”

        而豆卢军军使王思礼,正坐在他对面,皱着眉头,无暇欣赏美景。

        军政这一块,比如说归刺史管的兵员、军粮补给之类的活计,让王思礼派专人来对接。方重勇只当一个“盖章机器”。

        可以肯定不是升官。

        不过,既然是刺史,而且已经转正了,那必然要处理大事。特别是地方与朝廷关联的大事。

        边军的粮食基本上都是所在地自己解决,但是军饷这一块,都是以“春衣”和“冬衣”的形式发放的,很少直接给绢帛或者铜钱。

        郑叔清一脸古怪的打开这份绢帛,随即便看到了令他疑惑的命令。

        所谓宣索,就是皇帝下旨向地方索要财货、特产等。这些都属于额外的税负,至于平日里的租庸调,那是一点也不能少的。

        郑叔清感慨叹息了一声,随即将官府给本地富户打的欠条装到了一个盒子里,然后准备私自带走,送到长安交给李隆基。

        “等着杨钊来好了。”

        只是很多钱可以给,很多钱却不能给。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郑叔清无奈的摇摇头。

        自古公公好威名,这一位大概是觉得不收钱面子过不去吧?

        郑叔清心中暗暗揣摩,这钱到底是给呢,还是不给呢?

        他家境殷实,为官多年颇有家资。出钱打发一个死太监,完全不是什么问题,洒洒水一样。

        卧槽!

        郑叔清家在荥阳当地,有大量土地,还开了埠口,沿着运河岸边不少的商铺,可谓是家资巨万。这些利益都需要官场上的郑氏子弟保驾护航。如若不然,不出十年,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就会被新权贵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下!

        郑叔清微微点头,朝廷两次催要军费,扬州府都只给了十分之一都不到。中枢下令收拾自己才是正常的,要是“不收拾”,那就是将来要旧账新账一起算了!

        那后果不是他可以承受的!

        郑叔清毕恭毕敬的来到府衙大堂,就看到经常外派到各地宣旨的内给事牛仙童,正昂着头,面色倨傲的看着房梁。

        “回京述职,等待选官。另外,将府库账册与杨钊亲自交接。”

        边镇造血能力不足,哪里有那么多绢帛发放?只能靠中原持续输入。

        宦海沉浮,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背后的种种风险,当真是一言难尽,不小心应对都不行。

        结果现在小方不在,身边这些僚佐,普通的杂务办得好,但遇到大事则完全不顶用。

        <div  class="contentadv">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方重勇人小鬼大,肚子里的馊主意那是一套一套的,这些寻常幕僚真是拍马也比不上。

        至于边军,反正拖欠春衣冬衣也不是一两回了,先欠着吧。

        郑叔清虽然“两袖清风”,但生活上却是奢侈豪放,从来不操心用钱的事情。

        圣人出巡灵州,那一批加急的绢帛早就给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估计是给那些草原蛮子。

        郑叔清自言自语的说道。

        方重勇心中咯噔一声暗叫不好。

        “做官难啊。”

        方重勇大包大揽说道。能不能弄到钱不好说,但是……如果豆卢军将士忍不住哗变,那乐子就大了。

        郑叔清担任扬州刺史,主要就是为了这个。朝廷中枢也不指望他来治理地方,事实上扬州这地方商贾云集,又处于运河南面的枢纽,根本不需要费力去折腾,本地风土民情与长安也大不相同。

        郑叔清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心中腻歪透顶。

        “在药泉这里行舟,真是惬意啊!”

        扬州要往关中输送的东西,远不止绢帛这种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东西。

        想到这里,郑叔清换了一副面孔,义正言辞的呵斥牛仙童道:“大胆内侍!竟然敢向刺史索贿!本官回长安定然要参你一本!”

        郑叔清的一个佐官,小心翼翼的说道。府衙的书房里,安静得针尖落地可闻。

        至于筹集不到的军饷,呵呵,谁有本事谁去搞吧,反正他已经躺平摆烂了。

        本地贸易与商业这一块,由沙州长史处理,只是每一件大事方重勇都会亲自过问并参与。

        “行了行了,本官知道了,你们都退下吧。”

        如果这个人不重要,那么也不必强调让自己这个前任刺史亲自交接账册。按以往官场的路子走便可以了。

        牛仙童将圣旨塞到郑叔清怀里,转身便走!

        没办法,如果自己不懂,就要知道逼数,不要强行上去装逼。方重勇很明白自己的斤两,本地纷繁复杂的民政和军务,他是搞不定的。

        该交的钱,一个子也不能少!

        正因为如此,所以哪怕明面上扬州府商税收得很少,“入埠”的费用也不高,但本地依旧会想方设法的盘剥商人与百姓,以供养国家。

        比如说现在,他与王思礼便在商议一件事关豆卢军存亡的大事。

        也不保证是全新的,旧衣服就按折旧的价格算,自成体系。

        如果只是调任,那么走驿站的公文系统,便能以公函调令的形式拿到手,根本不需要宫里的太监特意跑一趟。反过来说,如果是宫里来人,那么这份调令,极有可能是圣人的意思,绕过了李林甫。

        乃是敦煌这里为数不多的休闲度假之地。

        怪不得前任王怀亮要挪用府库发军饷被收拾呢,原来是拖欠得太多,搞得边军都要哗变了!

        因为那些钱都是家中供奉给他花销的,并不需要他向朝廷公款伸手,那样既愚蠢又危险。

        王思礼苦笑道。

        大唐每当有大事要用钱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扬州府。只有在扬州府不合适继续“宣索”的时候,才会考虑别的地方。

        王思礼感慨叹息道,心中石头落地了。

        这家伙是解脱了,填坑的是下一任!

        方重勇长叹一声,要钱这种事情,就跟企业找银行贷款一样。你不需要钱的时候银行拼命想贷款给你,当你正好需要用钱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都借不到钱。

        把这个给圣人,证明自己已经尽力了。至于下一任刺史,嘿嘿,给他找点乐子。

        本地民政这一块,由州司马处理,方重勇依然是“盖章机器”。

        “郑使君,朝廷派使者来了。”

        而所谓的“春衣”和“冬衣”,也并非都是军装,甚至都不是成品衣物。很多时候都是发一些半成品的布料,直接给裁缝就能做成衣服。而“冬衣一套”这种军饷,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衣服,还包括鞋子帽子。

        江南因为气候原因,特别适合桑蚕养殖,在丝织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