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后事余波,真正算的是人心!(2 / 2)

加入书签

        老朱果然这样认为。

        还以为朱允熞手中有证据,只是为了照顾天家颜面,为了“亲情”,才没有向自己提交,向天下公布,让自己下不了台。

        因此,老朱狠狠斥责了朱樉。

        后面的发展,就和朱允熞预料的一模一样了。

        朱樉被斥责之后,加倍的虐待身边的人。

        朱允熞只是轻轻的引导,让婢女能买到“毒药”,就轻而易举的杀死的朱樉。

        而朱樉一死,几名婢女也自杀了,老朱也根本就无心追查。

        高明的计策,并不需要任何繁复的算计。

        真正算的是“人心”。

        朱允熞正是算准了老朱的心,朱樉的心,婢女的心,才定下如此策略。

        看似很简单,实则非常高明。

        那些看似无用的手段,替朱樉求情,在老朱面前一步步引导,乃至对朝臣的反计,对秦王府中情况观察……

        任何阴谋诡计,归根结底,玩弄的都是人心。

        朱樉的事,让朱允熞慢慢改变了想法。

        朱允炆若是继承大统,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反过来,如果是老朱立朱棣为储君,让他当皇帝,那朱允熞的处境,就真的好吗?

        一开始的时候,朱允熞确实是这样想的。

        朱棣没有经过靖难之役而当皇帝,他没有必要对付自己这个侄儿。

        但现在,朱允熞已然改变了想法。

        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终究是靠不住的。

        此次朱樉指使人刺杀朱允熞,朱棣肯定没有参与,但他真的就毫不知情吗?

        还是说,他其实早就听到了风声,或者预料到了事情有可能发生,故意听之任之呢?

        若是朱允熞身死,事后再查出是朱樉所为,那对朱棣而言,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去阳山狩猎的路上,朱棣尚且知道派马和前来接他。

        还解释说自己没有亲自前来是因为有狩猎的事情要布置。

        怎么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事了,反而没有派人一起与朱允熞回来呢?

        如果有的话,刺杀案就不会发生,侍卫和莺儿也不会死。

        这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一时疏忽,已经无从查起。

        但此事提醒着朱允熞,绝不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手中。

        储君之位,他也要争。

        而且,朱允熞发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在老朱心中,有了极佳的印象。

        在这场储君之位的争夺中,占据了优势。

        下人备好马车,朱允熞便往宫中而去。

        皇宫内,老朱正在批阅奏章,朱允熞走了进去。

        “皇爷爷!”

        他并不下跪见礼,而是笑着奔向老朱。

        老朱将手中毛笔放下,抱起朱允熞道:“熞儿来了,让皇爷爷看了,又长高了没有?”

        朱允熞撇了撇嘴,道:“哪有这么快啊,皇爷爷昨天才见过呢。”

        老朱哈哈大笑。

        朱允熞察言观色,发现朱樉虽死,老朱却并没有多少悲戚之情。

        看来,在他心中,对这个儿子,一直都十分纠结。

        一方面,朱樉的所作所为,早已触及老朱的底线,老朱恨不得将他拉出去砍头才好。

        另一方面,朱樉是他的儿子,身为父亲,老朱实在不忍心处置儿子。

        特别是朱樉派人行刺朱允熞之后,更是让老朱左右为难。

        如今,朱樉一死,一了百了。

        对于老朱来说,反而是松了口气。

        从此再也不用纠结该如何对待朱樉了。

        “最近倭寇又在肆虐沿海一带,实在是可恶。”

        老朱正在为此事烦恼。

        有明一代,倭寇之乱从老朱在位时就开始了。

        自镰仓幕府倒台,东瀛进入了南北分裂时期。

        这时候,东瀛不同武士集团之间战争频繁。

        一些在战败逃亡的武士,转而流落到海上,成为海盗。

        他们来到我国沿海地区,大肆抢掠,也就成了最早的倭寇。

        后来方国珍,张士诚等先后败给朱元璋,他们的余部也逃窜到沿海地区,与来自东瀛的海盗相互勾结。

        再加上沿海一些走私商人的配合,因此,明初倭寇之乱就爆发了。

        倭寇的影响十分深远。

        没有倭寇,也就不会有海禁。

        后来虽然隆庆开关,但此后的几百年间,在禁与放之间,明清两代始终是摇摆不定的态度。

        这一直沿续到后来的鸦片战争。

        “皇爷爷,我这次进宫,带来了一件利器。”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