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意外的惊喜(1 / 2)

加入书签

第140章  意外的惊喜

        嘉兴城下是平原。

        但南方的平原与北方大不相同。

        因为降雨丰富,南方的平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河道和沟渠,以作排水之用。

        在正常行军的情况,因为有不少桥梁,很容易通过这些地方。

        即使是没有桥梁,但大部分河道和沟渠并不是太宽,大军砍树临时架桥,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当军队崩溃,两三丈宽的沟渠,也会成为致命的天堑。

        原本架设的桥梁,在所有人都一蜂窝拥挤的时候,很快就成为混乱的中心。

        为了抢在同伴的前面逃离,许多人拿起手中的兵器,挥向挤路的其他人。

        自相残杀。

        不少人被砍死。

        更多的人,则倒在河道和沟渠里面。

        后面还有追兵。

        他们本来就是乌合之众,打胜仗的时候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此刻崩溃则是毫无章法,乱成了一团。

        一个个心胆俱裂。

        不敢回头拼杀,但杀起一同逃跑的其他人,却是毫不手软。

        后面那支服装怪异,所用武器也怪异的明军太过可怕。

        他们只想抢在别人的前面逃走,生不起半分转身去对抗的念头。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相比之下,新军的追击看似漫山遍野,实际上却很有章法。

        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朱允熞早就想到了未来如何追求败军,并制定了训练方案。

        新军并没有一个士兵走散,而是采取最低为三人的小组进行追击。

        如此一来,即使偶尔碰到负隅顽抗的逃兵,也能迅速解决。

        想突然袭击任何一人,都不可能。

        对于受伤倒在地上的败军,新军士兵都会用刺刀补上一刀。

        他们跑得也比倭寇和反贼更快。

        如果三人小组偶尔碰到前方还有聚集在一起的几十或上百名败军,他们就会先鸣枪威慑。

        早已失去斗志的败军,一听到枪声便只知落荒而逃。

        至于反抗,连想都不想了。

        天色很快就暗了下去,追击仍在继续。

        这一夜注定无眠。

        无论是倭寇,还是依附他们的汉奸,都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只顾着逃命,也无睱多想。

        尚不知道一切都只是开始,他们所有人的真正末日,即将来临。

        ……

        ……

        ……

        嘉兴城战事激烈之时,金陵城亦是风起云涌。

        就在朱允熞领兵出征的同一天,老朱也结束了“休假”,亲自上朝。

        因为发生了倭寇突然袭击,占领松江府的事,今天来上朝的官员,比平日多了不少。

        宽阔的大殿内,文武百官一齐下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老朱的精神好了不少,不再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刚一上朝,立即就有官员进谏。

        “启奏陛下,倭寇与张士诚旧部,私盐贩子,以及一部分反贼乱民勾结,一举占据松江府。”

        “臣以为,此番倭寇作乱,最大的原因是朝廷加征商税,引起商贾巨户不满,致使其暗中资助倭寇,并给他们牵线搭桥,才让几方人马聚拢在一起,以致酿成松江城被攻破的惨剧。”

        “加征商税,与民争利,本属不该。如今更是酿成惊天大祸。”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臣奏请陛下,停止加征商税之举。并宣示天下,本朝日后永世不再加征商税。”

        “如此人心可定,再无人与倭寇勾结,战乱可平,亦不致日后再招此等祸事,请陛下从之。”

        他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第二名官员也跟着进谏。

        “臣亦以为,当务之急,须立即停止加征商税。”

        随后,官员们纷纷站出来。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臣亦附议。”

        ……

        加征商税的事,朝廷上支持的官员本来就不多。

        文官们觉得这是与民争利,极力反对。

        武将勋贵们的奴仆,大多就是商人,为其牟取巨额利润,他们自然也都反对。

        当时迫于形势,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现在揪准时机,也就都站出来公开反对了。

        “加征商税,使朝廷税赋增加了足足三成。有了这笔钱,朝廷才得以缓解财政危机。臣以为此举应继续推行,不可半途而废。”

        刑部尚书赵靖进言。

        他以前当过几年的户部尚书,知道国家财政的困难,总是拆东墙补西墙,入不敷出。

        不加征商税,官员的俸禄还发不发?前方将士的军饷还要给不给?国家的工程建设怎么办?灾荒救济从哪里出钱?

        林林总总,没有钱都是白搭。

        以前还能印宝钞解决。

        如今大明宝钞越印越多,民间百姓也开始纷纷不认宝钞,只认银子和实物。

        再继续下去,大明的财政危机就更严重了。

        日后又该怎么办?

        “不错。正是加征商税,才让国库的存银有所回升。要不然,此次平定倭寇,都不知道要从哪里筹措军费。户部这个家,臣可就当不了啦。”

        户部尚书赵勉也连忙出来说话。

        这些人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可他掌着大明户部,各方都找他要钱。

        然而,钱从哪里来呢?

        “一派胡言。”

        黄子澄当即反驳:“若是不加征商税,就不会有此次的祸事,又何须筹措军费?”

        “加征商税得到的那点银子,又补到了平定倭寇作乱的军费上,除了让百姓们遭殃,承受倭寇之乱以外,于朝廷又有何益?”

        “陛下,臣以为现在还妄言要继续加征商税者,便是置朝廷,置陛下,置大明江山于不顾,应即刻革去其官职,发配边疆,甚或斩首示众,以正人心。”

        其他官员立即跟着起哄。

        “对呀,用加征商税的银子补贴平乱的军费,天下有这样算账的吗?”

        “我看有些人是居心叵测吧?”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大明天下,岂容他们作乱?”

        “立即废除加征商税之举。”

        ……

        文武百官,一个个群情激昂。

        就在此时,老朱冷冷开口:“都吵完了吗?”

        大殿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众官员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连呼吸都不敢重一些,更没有再说半句话。

        “人心不足蛇吞象。”

        老朱的声音不大,但此刻殿中异常寂静,落耳便格外响亮。

        “商贾巨户,收敛了巨额的财富。”

        “朝廷不向他们收税,难道还要向本就贫困不堪的穷苦百姓收吗?”

        “收了他们几两银子,他们就敢暗中资助倭寇作乱。”

        “若是朝廷不加严惩,反而向他们退步,那他们以后还打算干出什么事来呢?”

        “还想用什么要挟朝廷呢?”

        老朱的语气骤然凌厉:“此风绝不可长。”

        “大明朝廷绝不能向一群商人和倭寇退步。”

        “他们想造反,好啊,那就让咱看看他们的本事。”

        “咱刚刚已经加封皇太孙为“威武大将军”,领兵出征,平定倭寇之乱。”

        “凡是与倭寇勾结者,朝廷不接受他们的投降,一律杀无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