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生气的朱允熞,屡教不改!(1 / 2)

加入书签

第292章  生气的朱允熞,屡教不改!

        时光辗转,郑和开始准备再次远航。

        而朱允熞这边,依旧在准备着重整大明的思想,将大明的思想重塑,至少要朝着实用主义的方向改变。

        而不是继续让程朱理学这样完全空想的理论占据主导。

        纵观程朱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实用的内容在里面。

        通篇都是心境的描述,还有道德方面的约束。

        这在封建王朝无疑是有用的,因为封建王朝不需要发展科技,也不需要发展生产力,就牢牢的将百姓锁死在土地上。

        思想固化,连同着阶级开始固化。

        上层的权贵享受生活,而下层的百姓则供养这些权贵。

        直到有一天……王朝突然坍塌!

        流民四起!战火烧到了这些权贵的身上,最终全部死在刀兵之下!

        而这,便是封建王朝的缩影。

        客观的来说,儒家文化、程朱理学,对于大明这个大一统王朝来说是有用的。

        半点反馈也无。

        百官群臣,也都是呈一种隐隐支持的状态。

        同时,过于理想!

        “难道说,按照你之所想,凡是读书人,就一定有道德吗?”

        “让天下学子都知道,朝廷对于读书人的重视,也要让天下的学府知道,朝廷对于我儒家的重视!”

        可惜的是,他对朱允熞来说是无用的。

        因为现在的他,不仅在京城名声大噪,更是借此成了整个大明士子的领袖。

        <div  class="contentadv">        在他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儒生!

        其中,更是不乏有朝中大臣在支持他和朱允熞唱反调!

        科举乃是士子最大的利益所在!

        谁要是敢动,哪怕是皇帝,也得斗上一斗!

        一时间,朝堂之上,竟然陷入一种诡异的沉闷状态,不复往日活跃。

        矛头直指方孝孺!

        埋下许久的雷,在这一刻,终究是爆了!

        但方孝孺却是浑然无惧,满是从容的向前一步,脸上甚至露出了如沐春风的笑容。

        但朱允熞又怎么会纵容?

        当即开口,直指核心道:“孤听闻,自上次孤巡视国子监后。”

        更是可以加以引导利用,让百姓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打工,为大明做贡献,做好本职工作,一样可以受到所有人尊崇。

        就连孔圣人,也得用《周礼》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更是让朱允熞心头叹息:错了不可怕,最怕的是,所有人不知道错了!而且是错的离谱!

        可能在所有人心中,程朱理学依旧是国之根本。

        即便不是读书人,哪怕是平常的百姓,一样可以成圣人。

        朱允熞自然得扭转这种思潮。

        说道:“若是让臣放手施为。”

        “天下间似你这般的人多了以后。”

        二来,阳明心学尽管仍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但却在强调‘知行合一’,从程朱理学的‘天理’、‘天道’,转而更关注起了实际的现实。

        朱允熞终究是忍无可忍。

        “增设学籍制度,凡祖上德行有失者,凡家中有商贾者,凡家中有工匠者,皆不得入学籍。”

        蒋瓛突然走了进来。

        “国子监祭酒方孝孺何在?出来答话!”

        再往前,唐宋八大家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同样如此,名为复古,实则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

        而在遥远的西方,所谓的文艺复兴,也是如此。

        “这些人胆子倒还是真不小!”

        朱允熞必然会更加强调‘知行合一’之中,行的重要性。

        尤其对于朱允熞想要塑造的大明来说,更是落后的!

        只不过……阳明心学之中,要改的内容可当真不少。

        “依旧是屡教不改,擅自改动孤所定下的方针,可有此事?”

        那你自然就是儒家正统!

        “呵,简直是不知所谓!”

        毕竟,在华夏数千年来,劳工做的这些事情,以前可都是征发徭役在做!

        轻贱无比!

        阳明心学之中,极端的一派认为,理存在于心中,人的道德水准和学识的高低没有根本关系,所以——人人可以成尧舜。

        奉天殿。

        “同时,增加科举名额,凡考取功名者可免除一切税收,以此激励天下士子考取功名。”

        反而在国子监内变本加厉。

        方孝孺此人,完全是站在士大夫的阶层出发,去考虑问题。

        但这种思想又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心即理’,那岂不是说明人没有必要去追求更高的学识?

        朱熹将个人的道德水准同学识水平捆绑在一起,固然有种种不好,无数弊端。

        更是能稳固劳工的地位,让更多的百姓愿意成为劳工,而不认为自己轻贱。

        “如此世间皆是道德之士。”

        方孝孺如实答道,观其神情,竟然当真有一种据理力争之感。

        朱允熞的语气虽然平淡,但实则已经是不满到了极点!

        说不定下一刻就会大发雷霆!

        而朱允熞的话,更是给方孝孺埋了一颗雷,只要敢答话,就可能被朱允熞以大逆不道的罪名直接拿下!

        让朱允熞感觉自己是在对着一群空气说话,心头怒气逐渐上涌,看来这些人是打算用这种方式让朱允熞服软。

        但若是让道德水准和学识水平没任何关系,这岂不是更加乱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