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2 / 2)

加入书签

        点单纯的阳虚气虚,脉现沉微,阳虚气虚较重出现阳亡气脱的危险阶段时,脉反而会出现浮大无力。

        <div  class="contentadv">        水湿较重的病人,由于水湿充斥皮肤,脉管受到挤压便显得细小,但细而柔软。

        与细脉相反的则是洪大脉,指下感觉脉宽大,波动也大,如波涛汹涌,脉跳起搏指有力,落下时较深,起伏较大,这种脉象多见于高热病人,且出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数脉。

        从望闻问切的结果,以及宋阿姨自述的一些情况来看,治则当健脾益气,不过宋阿姨当时又是因为着凉才导致的胃脘疼痛,又得温中和胃,综合来说,宋阿姨的情况便是中焦虚寒。”

        “中焦虚寒?”季修文露出了好像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表情。

        苏可楠虽然好像从哪里听过,但却是记得不太清楚,股也没说什么,而是静静地看着陆轩。

        “没听说过?”陆轩诧异地看了季修文一眼。

        苏可楠没听过倒还正常,毕竟她才本科,接触到东西不会太多,而季修文没听说过,的确有些不应该了。

        这个词,他在本科的时候就听说过,只不过当时的情况跟现在季修文差不多,看是看到了,知晓是知晓一些,但也知道的有限。

        季修文摇摇头:“没,这应该是第一次听了,之前听的关于三焦最多的,还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这句话。”

        “既然你都提到上焦和下焦了,那正好借此机会,我说说人体三焦。”

        陆轩回忆了一番,继续说道:“三焦是藏象,首见与《黄帝内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腑,与心包经联系,包含上焦、中焦、下焦。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至于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正是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医里说的上焦、下焦,都是从“三焦”引出来的。”

        你这段时间都有熟悉针灸,应该知道手少阳三焦经吧。”

        季修文点点头,这个他自然知道,不然这几天的学习岂不是白学了,真要不知道,少不得又得被陆轩批评了。

        他现在看到陆轩,都有一种学生时期看到老师的那种怵。

        见季修文知道,陆轩便继续说道:“而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当中,也提到了三焦,那么如何划分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膈以上为上焦,即心肺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三焦在人体中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

        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

        因此,三焦是无形之说,形象地说,“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

        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且走的是双向两车道;相比而言,三焦就是在人体的躯干上走的是双向八车道。

        而提到三焦,就不得不提到三焦同行元气之说了。”

        说到此处,陆轩顿了顿,方才继续说道:“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难经·三十八难》亦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什么意思?

        这段话无疑说明了三焦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在中医理念中,属于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气虚现象。”

        听到这里,季修文眼前一亮,连忙说道:“说到这个,我倒是想到了一些东西,三焦除了通行元气之外,好像还有运行水谷和运行水液之能。”

        “对,的确如此。”陆轩点点头道。

        “《素问》中又不少相关的言论还记得吗?”

        “《素问》?”

        季修文想了想,毫无印象,只能摇摇头,苦笑一声。

        陆轩也知道不是谁都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想要记住这么多医书的内容,的确有些为难季修文了,于是笑着解释道:“《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无疑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

        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可以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

        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

        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至于运行水液,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这恰恰正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同时也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这一点在《素问·经脉别论》便有提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若是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正如《内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