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传承(大结局)(2 / 2)
昌远,这也是天子刘釜在位的第二个年号。
四十四年过去,在大汉的历次保卫与守护之战中,算上海外岛屿领土,大汉领土足足扩大了一半。
而在刘釜设立工匠营,以大汉拥有超越当世世界的生产力下,大汉的商品,则是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无论是往欧洲的陆路商道,还是海上商道,都为大汉输送源源不断的财富。
自此连绵数万里,在大汉商人的宣传下,在大汉商人向外的征程下,当时代的文明国家们,皆知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巨无霸一样的国度矗立。
外国人皆知有“汉”,而“汉”也成为了他们向往之地。
昌远十九年,汉天子刘釜,驾崩于长安,享年七十九岁。
刘釜的前半生,征战天下,匡扶汉室,为黎民百姓请命……其功劳,比之当年世祖再复汉室,更为艰难。
刘釜的后半生,为政天下,四十五年。
于内,在丞相诸葛亮等人辅佐下,依法治国,但同时于百姓,广泛实行仁政。
他常微服私访民间,着重从百姓生活实际出发,先解决吃的问题。
单是人口,从建安十四年,因几十年天下之乱,而至人口凋零,按照刘釜制定下的严格户籍把控制度,人口仅有两千余万。但到了昌远十六年的全国人口大普查中,含四个都护府于内,大汉人口足足到了八千万,不仅超越了桓帝永寿三年的五千六百万人口,更是直接超越了大汉全盛时期的人口。
稳定的内外环境,导致了大汉人口的剧烈增加,吃饭成了国之重视。好在自建安年起,刘釜即于南中就已经开始让专人,进行农作物培养培育,立国之后,复更名为农作院。农作院为大汉各地以提供优良作物,解决温饱问题,提供了巨大助力。再有赖于农具的更新换代,水利设施修建,想象中的大饥荒并没有发生。
人才方面,在稳定的财政增长基础上,天子刘釜实行察举和科举并行制。大汉门阀世家之力量,不可能于短短几十年内进行消除,包括跟随他征战天下的勋贵们,也需要一个特别优待之渠道。
所以,根植良久的察举制,自也不可能消除,刘釜更不可能实行九品中正制,来打击他形成的良好局面。进而,察举为一部分提供上升渠道,科举则是为最广大最普通的寒门百姓们,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方式。
想要削弱门阀世家之力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带来的巨大反击,定然会再次带来天下大乱。而这等平衡下,润物无声,大汉的未来,绝对的知识垄断已经不存在,且必将带来思想之飞跃。
而在文化方面,永兴和昌远两个时代里,陆续出现了“永兴八大家”和“昌远十才子”等文坛名人。这其中,源于经济之发展,带来了汉文化的兴盛。
……
对外方面,天子刘釜则建立强军,努力构建大汉防御体系,东南西北,四大都护府的扩充与设立,进而保证了大汉绝对的外部稳定环境。
昌远元年时,远至西方,一百多个国家,派出使臣,入长安,觐见伟大的大汉皇帝陛下刘釜。就是在西方最为庞大,同汉帝国齐名的罗马帝国,经历了王平平西域之战后,也不敢妄加冲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天子刘釜开创的时代。
所以,在昌远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当一颗照耀整个汉帝国的伟大星辰坠落后,大汉百姓们,无不痛哭,天下人皆以祭奠。
因刘釜的巨大功绩,甚至高于太祖立国,世祖中兴。其去世后,经过群臣商议,由刘祈昭告天下,谥号仁佑,庙号中祖,葬于兴陵。
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已年近六旬的皇太子刘祈,于此即天子位,在成为皇太子四十余年,协助刘釜处政之余,他将继续父亲没有结束的事业,传承其精神,用余生缔造并延续大汉的辉煌。
……
(全书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