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146147章:真正的天才!(4000字)(1 / 2)

加入书签

第422章  146-147章:真正的天才!(4000字)

    好家伙!

    比起亚洲龙五大杀手锏,这才是真的杀手锏。以后谁敢制造堵车就来一发。

嗯。。。。

感觉有点意思了。

高怀钧似乎对于下面高管们的异样表情没看到,他继续说道,“讲了那么久,最后再说说我对这款车的动能要求。”

“易四方平台出现了那么久了,而且还搭载了四个电机,那么我希望,单个电机最大功率需要达到220-240kW,综合功率超1000kW,0-100km/h加速表现在3秒级!”

“一款越野车,如果马力不足,能叫越野车吗?”

什么?

综合功率超1000kW?

场下的高管们,此刻停止了写笔记。

他们现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绘这一款钢铁巨兽了!

牛不牛,需要对比。

车身总质量需要达到了令人叹息的4.17吨的恐怖存在,而奔持大G的整车重量只有2.5吨。

在这款越野车面前,本来人高马大的奔持大G看起来,现在完全就是一只小号的小鸡。

而动力方面。

99a主战坦克知道不,1200匹马力,而这款车的设计标准竟然需要达到1000匹马力。。。。。。

这不就是坦克么?

别人家的越野车,直接是说的爬山越岭的体验,说的是一些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说的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小作文。

你搁这直接和主战坦克比输出马力?

能不能讲一点武德!

还有这款车需要多少比例的热成型钢?80%!

最顶级的suv也就是66%!

换句话说这款车估计只有前后保险杠和侧包围不是热成型钢,其它都是。。。

先不说安全,这种顶级豪华宣传词先,就这种动力,水泥车追尾它,都能安全地下车打电话。

换句话说,水泥车压它,都能顶住!够强不?

如果换成是一辆小日子的车,哪怕你是凤天霸道,后果难以想象,那也得直接天堂见。

还有零百3秒,这哪里还是越野车,直接和赛车比速度是吧!

就在众高管趁着高怀钧临时出去接一个电话的空隙时间,在会议桌前面议论纷纷起来。

“高总这说得我都激动了,我现在真的就很想买一台这辆越野车。”

“这辆越野车,出来的第一时间,我就去买,产品力真的是一级棒。”

“这种奢侈感,的确是太棒了,我的那款大G,真的是弱爆了!”

“奔持G系列已经是这个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制造和产品经过多达八十年的检验,都是一個极其靠谱的品牌和成熟的产品,现在这款高瓴从来没有涉及到的越野车领域如果能够超越大G,那么我们在汽车市场上的定位就非常明细了,就是一家具有硬派技术实力的汽车强企。”

“高端不是你把配置堆到最高就是高端,任何品牌需要培养和时间空间成长的,宣传也是需要几十年的公关培育宣传的,但是拥有如此强悍的产品力,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奔持G系列和高瓴的还是完全不一样,奔持G系列告诉人的信息是老一套,还是纯机械的底层逻辑,而这款高瓴的新越野车告诉人的信息,愿意尝试,有闲钱买这车,支持国产,愿意突破传统,尝试越野车的智能化的新时代车型!”

“同级别?奔持G系列凭什么跟这款硬派越野车同级别?动力,尺寸,底盘,配置,技术,如果我们的研发团队真的能够实现的话,在地球上有什么车在哪个纬度有资格跟这款硬派越野同级别?唯一一个勉强能跟这款车比一比的就是顶配库里南。但是这款车的价位,是到500万级别的,高总的野心实在是大啊。”

“话虽那么说,但是里头的啥原地掉头功能,看起来不太实用啊!”

“什么叫做不实用?装逼就是最大的实用!在环氧地坪上一堆邻居在围观,问着大哥,能不能上去坐一下你转一圈?获得巨大的满足感,社交属性直接拉满了!”

不过,有一点他们是达到共识的,那就是如果高瓴不是一个本土新兴的品牌的话,这车卖2000万也没啥问题,因为压根就没有同级别车!

易四方,云辇,水上漂等等独一无二的功能。

这些技术有些以前有了,但是一致没有一款新车能够全力接住,而有些是非常全新的技术,没有前例可言。

在场破例参会的高瓴芯片执行总裁李宗霖和高瓴人工智能执行总裁吴恩达,就算他们只是协助研发,也是听得一阵热血沸腾。

如果说以前高瓴研发的产品,还是属于正常的科技领域。

那么这辆车,多多少少有些科技修仙的味道了。

那种带有一点点古风味道的赛博朋克感,其实也是他们这群人踏踏实实地坐在这里愿意跟着高怀钧一直走下去的核心原因。

他们突然觉得,高怀钧以前说过的一句话,已经有些靠谱了。

那就是——高瓴即会低头看路,也会抬头看天,高瓴的未来,将会是广阔的星辰大海!

。。。。。。

第二天一早。

gap了车辆汽车研究院。

李立小心翼翼的把其中的一个办公室门打开。

紧接着,他不紧不慢地把昨天凌乱的办公室打扫干净,然后把已经喝完的桶装水换上一桶新的之后,再把分户式中央空调的控制键打开。

所有的事情做好之后,他的脸上闪现出了一丝迷茫。

现在的高瓴,可不是高怀钧刚刚掌管高瓴厂时候的高瓴了。

那时候高怀钧苦于研发实力不足,那真的是啥事儿都自己硬上,亲力亲为,把所有自己能干的事儿都尽力干完,目的就是为了能节约一下成本。

但是现在的高瓴可不一样了。

现在的高瓴在几年前的第二次组织结构调整之中,就改变了所有人都吃大锅饭的局面,改为了以项目组为导向。

单单高瓴车辆,就分为了八个不同的大型项目组,分别管理八个不同的项目升级和研发。

这样的好处是增加了项目的研发积极性,对于公司整盘是非常不错的措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