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眼界不够开阔(2 / 2)
郑和的船队抓到了一个昔日的建文旧臣,并从对方口中得知当年靖难破城的时候,建文帝并没有死在宫中,而是靠着当年朱元璋安排的后手逃出了皇宫,改名换姓当了和尚,如今就在躲藏在福建一带。
他知道,在这种人面前,玩心机耍花样都是没用的,反而会恶了朱瞻埈,于是干脆全都坦白说了出来。
朱瞻埈之所以此时提起这件事,就是因为他判断出眼前自称福建学子的徐滨,正是靖难余孽。
所以你来找孤求的是什么?给你的父兄翻案?又或者把发配边疆的那些亲族家眷接回大明?
这些事你不该来找孤,而是该去找太子爷,他心地善良,为人仁善,你献上平倭策,再装的可怜一点去恳求,太子爷是肯定愿意赏你这么个恩典的。
“徐滨只是一介草民,自然比不得王爷境界高远。”重新镇定下来的徐滨此刻倒是展现出了几分风度出来,面对着朱瞻埈总算是可以款款而谈了:“徐滨不过是当年在福建亲眼见过倭寇作乱,有感而发才写下这份平倭策,至于说倭国的问题……
郑和对此不敢怠慢,匆匆完成了这一次下西洋的任务之后,便带着船队返航,这才在海上遇到了朱瞻埈,和他一起提前回来了。
而这一次郑和在南洋所获得的消息,就是和朱允炆有关。
不过对于徐滨究竟是个什么身份,朱瞻埈懒得深究,作为靖难余孽,他所求的无非是给当年死在靖难之中的父兄之流平反,或者把那些流放到塞外边关的家人捞回来之类,这种事情对于朱瞻埈这位实权藩王来说,只是去和皇帝打声招呼的事情。
<div class="contentadv"> 于是朱瞻埈对着徐滨说道:“你的身份不用说肯定是当年靖难的时候被处置的建文旧臣的余孽,毕竟那些建文旧臣当中确实有不少人才,培养出伱这种水平的人才并不奇怪。
二者之间的主次还是要区分清楚的。
或许郑和确实负有搜寻朱允炆下落的任务和使命,但你要说郑和下西洋就为了这事,那就搞错了主次关系。
事情到了这一步,徐滨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于是痛快的点了点头:“不错,平倭策确实是仓促写就,不过里面的内容倒真的是我当年在福建见倭寇肆虐,有感而发之下想出来的。
说到这里,朱瞻埈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逐渐镇定下来的徐滨,虽然好奇他为什么将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但还是说完了自己的评价:“你的平倭策只着眼大明,却忽略倭国这个倭寇作乱最根本的原因,你的眼界还不够开阔。”
下西洋彰显国威、与南阳诸国互通有无,这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找朱允炆那只是附带的。
徐滨也曾考虑过,但太祖皇帝早已把倭国列为不征之国,想要彻底解决倭国这个倭寇的根源,确实非徐滨所能。”
把名字告诉善祥,让她陪你走一趟,有孤的令牌这南京城里不放人的衙门还没几个。”
朱瞻埈说的自信,不过确实也是如此,这南京城里谁敢冒着可能会被青玉卫打上门的风险,去得罪一位在京城有驻军的实权藩王呢?更何况他还十分的受宠。
然而徐滨却面露苦笑,随即说道:“我要救得并不是一般人,她是我自幼一起长大的同伴,前些日子来京城刺杀皇帝,被皇长孙殿下拿了,如今关在天牢里,我实在没有办法才想出这个法子来,希望能够说动王爷搭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