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运粮和出征(2 / 2)
“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毕竟,他要是平不了事,那大明就只能把朝鲜给平了。
毕竟这真要出问题了,不用朱瞻埈去砍他们的脑袋,夏元吉那个一个铜板恨不得掰开八瓣花的老抠也会剥了他们的皮。
哪怕是手底下人闹出事来,李褆都必须先想着讨好大明,再把事情平下去。
南京那边有朱高炽和夏元吉这两个理财和内政高手看着,朱瞻埈并不担心出问题。
好在如今还是明初的永乐年间,大明的官员虽然有一些贪腐,但也还没到清朝后来那么夸张,朝廷一石正粮,地方官吏要征收五石甚至七石的地步。
如果是陆地运输,那想都不要想,这粮食肯定半路就吃完了。
而当时满清御膳房的规定是鱼出水到御膳房把鱼做熟端上康麻子的餐桌,时间不能超过二十二个时辰。
南京的粮食运到天津,在天津清点、整理,检查是否有霉变、发芽等问题之后,装上大船运到仁川,在这里再装上朝鲜提供的粮食之后再送到济州岛,这一趟才算完。
就算漕运,能十成运到一成就算烧高香了,更不用说根本就没有运河能从南京运到朝鲜。
一石粮食从南京起运,经由海上运到济州岛,沿途虽然有所损耗,但大体上扣掉消耗之后还是能够保证七成的粮食运到朱瞻埈手上的。
<div class="contentadv"> 毕竟海运的速度和效率,以及规模都要远胜陆运和漕运,浪费和消耗也没有陆运和漕运那么大。
而海运在这方面就要强出许多,不仅在运量上要远胜漕运和陆运,海船就算是从南京跑到济州岛跑完全程,也不需要一个月,沿途的消耗可以说是很低了。
再加上运粮的船只有大有小,想要保证前往粮食供给的稳定,就需要有中转站对运输的粮食进行整理和转运。
所以自从蒙元定都大都之后,蒙古人便将大运河修到了北京城,并且还积极开拓了海运路线,通过漕运和海运两条路线,从南方向北方输送粮食。
尽管因为明初的时候京城定在了南京,导致漕运和海运后来停了很多年,直到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逐渐恢复漕运,海运后面干脆连船都漂没了,但这粮食运输的不容易却也可见一斑。
不过那都是掉脑袋的事情,管不管无所谓了已经。
毕竟茫茫大海上,谁知道你是把粮食运到了济州岛,还是运去了别的什么地方。
毕竟百万石粮食想要从南京运到北京,走京杭大运河的话,沿途也还是会影响到“百万漕工”的衣食的。
所以最后反而是济州岛这似乎有些问题,徐滨不管怎么说都只是一个靖难余孽、建文遗孤,他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而投靠了朱瞻埈,但却很难保证说他没有二心。
但朱瞻埈却似乎很看好这个人,把大军粮食转运的工作交给了他负责。
至于朱瞻埈自己,则在等来了自己的天津三卫和郑和亲自率领的船队之后,在九月的最后一天誓师出征,兵锋直指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