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编练新军(2 / 2)
要实现这一目的,朝廷虽然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但一支精锐能战的部队还是需要的。
了解了这一切,也就了解了如今大明的军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事实上朱棣和朱高炽提过,但结果却是朱高炽的极力反对,并且还反过来说要裁军。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初朱瞻埈用来培养青玉卫使用的玉药产量有限,定淮门外军营的产量每年只够训练三个卫所。
至于说腾出来的名额和军费,则被朱棣用在了编练新军上。
这着实让朱瞻基很是拓展了眼界,也锻炼了他的办事能力,知道了要做成一件事情究竟有多么的不容易。
单独领军需要负责哪些事务,真正出去平叛作战又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对于朱瞻基来说可以说是知道个大概,但却依旧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与概念。
只是这些事情千头万绪,即便朱高炽有着多年的施政经验,处理起来也是纷繁复杂,颇为劳心劳力。
毕竟按照朱瞻埈对北方的策略,朝廷依旧需要在北疆驻军,用以威慑蒙古各部。
这样一来朝廷的开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一部分。
治理地方虽然要花钱,但至少比打仗要花的钱少,而且随着边贸和茶马互市的重开,大明从草原上还是能获得不菲的收益的。
至于说维持一支军队的消耗需要支出多少,以及一支军队需要的后勤补给、物资消耗等等,对于过去的朱瞻基而言是陌生的。
朱高炽虽然觉得已经不需要在北疆维持庞大的军队,却也不觉得朝廷不用在当地维持必要的武力了。
如今北疆战事已定,虽说治理北疆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却并不像大军出征那样需要维持巨额的军费开支。
而且大明的卫所制度可不仅仅只是维持军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卫所其实是要负责军屯的。
当然,朱高炽的裁军当然不是一股脑的全给撤了。
“朝廷当然有人能派,可是你不去的话,如何积累在军中的威望?你可别忘了你二弟别说独自带兵了,他都领军征讨倭国打下自己的封地了。”朱高炽看着信心不足的儿子,虽然他也同样担心朱瞻基是否能够胜任这件事,但还是对他说道:“你如今是皇太孙,将来若是没有足够的威望,你如何镇得住朝野上下?
你二弟虽说早已表态不跟你争,可他的军功和威望都摆在那里,如今大明第一藩王早已得到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的交口称赞。
毕竟在北疆已经被平定的情况下如果还要在北疆维持着庞大的军队,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他虽然在军事上完全没法和朱棣相比,但当年靖难的时候朱高炽也是跟着徐皇后一起镇守过北平,亲自参与过战事的。
而朱棣这边在认真思考了朱高炽的建议之后,也同意裁撤一部分卫所,而且不仅仅只局限于北疆,包括江南一些已经确认不堪驱使的卫所也在这一次的裁撤名单之中。
朱瞻基这段时间或许是因为朱棣和朱高炽都有意培养他,也接触了不少相关的政务,倒是对这些事情有了不少了解,也算是熟悉了军中事务。
早些年朝廷需要应对北边蒙古人的威胁,又要对南方的交趾用兵,两边开战的结果就是朝廷要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和高昂的军费开支。
另一方面则是朝廷在解决了北疆的战事之后,如今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用兵的需求。
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他单独领军,只能算是让他负责一支队伍而已。
所以在裁撤卫所之后,朝廷必须考虑数量庞大的军户该如何安置,原本归属于各个卫所的军屯田产又该如何分配,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他有些不敢应下这件事,即便他知道这是朱高炽和朱棣在有意锻炼他。
也正因为如此,当朱高炽告诉朱瞻基朝廷打算派他独自领兵去支援英国公平定交趾,并且要负责调查汉王在云南封地是否逼反了地方的时候,朱瞻基觉得自己有些力有未逮。
可这是带兵出海去交趾!我真没把握做好这件事!万一要是出了问题,这支大军可就回不来了!朝廷就没人可派了吗?”
别小看这只是建立一个卫所,这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了大明如今的户籍制度、地方土地产权的变更、军需物资的供给等等……
你没有底气做好这件事爹能够理解,不过这事也好解决,给你派个老成持重的副将,你多听人家的意见也就行了。
凡事总有第一次,你总归是要经历这些的,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也能独当一面了不是?”
被朱高炽这么一说,朱瞻基犹豫了一下之后,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