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将倭国赶离朕的银山(1 / 2)

加入书签

第377章  将倭国赶离朕的银山

        陈青兕得到刘仁轨的回信,看着黑齿常之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头猛虎终于露出了爪牙。

        对于黑齿常之表现出来的实力,是一点也不例外。

        这位仁兄可在打的巅峰时期的吐蕃一点脾气也没有的大将,论及军事实力,放眼将星云集的大唐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为此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黑齿常之,以示嘉奖。

        至于对刘仁轨的问题,陈青兕早有决定,他并没有让刘仁轨继续进攻,而是守着攻占的土地,让刘仁轨一边安抚民心,一边了解周边的地形,收买可用可信之人。

        至于进攻之事,陈青兕在等,既等李治的授权,也在等倭国的反应。

        陈青兕并不打算此次一举覆灭倭国,倒不是实力不行,而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得到李治的支持。

        小日子畏威不畏德不假,但基本的民族韧性还是有的。想要让他们臣服并不容易,更有可能步入历史上明朝安南事故,让唐军陷入战争泥潭。

        倭国位于大海之上,军队后勤补给困难,真陷入泥潭,对于大唐极为不利。

        毕竟倭国给大唐当儿子都不够资格,哪有成为对手的荣幸,让唐廷将心神放在他们身上。

        这个时代大唐的对手只有两个,一个吐蕃,一个大食,当然内部可能还有一个。

        总而言之,倭国当前的一亩三分地,不值得唐军对他劳师动众。

        当然,陈青兕也不打算因此放过倭国,得打断他们的骨头才行,让他们以后见着唐大人第一反应就是弯腰行礼。或许以后,大唐真就举目无敌的时候,能够一脚将之覆灭。

        陈青兕的奏疏横跨东海,送到了洛阳。

        李治向来都是一个爱折腾的皇帝,没事也得弄点事情出来。

        历史上李治就对经营东都很感兴趣,多次来洛阳办公。

        只是因为陈青兕的出现,唐朝的经费一直很紧张,让李治安分了一点,并没有如历史上那般奔波于长安、洛阳两地。

        随着一年余的休养,朝廷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李治在今年年初,下令摆驾洛阳,打算在洛阳住上一段时间。

        故而陈青兕的奏疏直接送到了洛阳,送到了房仁裕的手上。

        不错,正是从百济返回中原的房仁裕。

        房仁裕回到了洛阳,面见了天子。

        李治并没有责罚他,而是勉励了几句,不久之后,便安排他担任兵部侍郎,在庙堂中枢任职。

        陈青兕是有直达天听的权力的,不过他对于这个权力,从来不滥用。

        他的奏疏走的是正常流程,传到兵部,然后由兵部传到议政厅的宰相手上,经由宰相审核,再传到李治面前。

        陈青兕离开的这年余间,庙堂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其中事关兵部的便是原兵部尚书姜恪升迁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取代了老上司任雅相,成为庙堂上武将一方的宰相。

        至于任雅相因病逝世……

        现在兵部尚书的位置空缺,房仁裕这个兵部侍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兵部的一把手。

        看着陈青兕一战覆灭了扶余丰,还顺带收拾了支援的倭国四万兵马,房仁裕那粗糙的大手甚至抖了抖,一手甚至忍不住按在胸口,觉得心脏有些抽痛。

        其实在离开百济的时候,他已经知道陈青兕会成功的。

        不只是因为自己探路,用实际行动给对方指出了应该规避的方向,在与之交接的几个月里,陈青兕表现出来的胆魄能力以及手段,确实在他之上。

        但即便如此,他也觉得陈青兕应该要耗费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百济的事情。

        现如今半年不到,百济大势底定。

        这不显得自己很无能?

        缓了好一阵子,房仁裕这才继续看下去,见陈青兕已经反攻到倭国本土,还提议继续进攻,迫使倭国割地乞降,神色有些感慨,却又有些阴晴不定。

        既佩服陈青兕的了得,也觉得别扭,陈青兕表现的越好,越显得他无能。

        一张老脸燥的通红。

        不过不管如何心有芥蒂,房仁裕都不敢扣陈青兕的奏疏,看过之后,第一时间亲自送到议政厅。

        此刻在议政厅值守的是上官仪……

        上官仪在陈青兕离开以后,很快得到了李治的重用。

        他需要一个文儒领袖来统领文坛,以打压关东士族在士林心中的地位。

        陈青兕不在,上官仪这个备胎,理所当然的站了出来。

        值得一说的是上官仪取代了许圉师的位置。

        至于许圉师被李治借故贬罚到了相州当任刺史……

        许圉师遭贬,其实与陈青兕是有一定关系的。

        李治帝王心思,不轻信任何人,对于未知的威胁,能避免他会果断的避免。

        陈青兕出征百济,手握地方军政大权,还负责地方升迁,权力之重,为边帅之首。

        李治明白就百济所要面对的情况,这些权力是必须下放的。

        李治多疑,却不会因为多疑而误事,不敢放权。

        为了大唐的千秋伟业,李治是敢于用人的。

        不过他也会因此在庙堂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就如贬罚许圉师。

        许圉师对陈青兕的文采推崇备至,还是他的老上司。

        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一个手握军政大权的边帅,两人万一有个勾结,危害是无法估算的。

        所以李治很干净利落的便将许圉师打发掉了。

        上官仪看着房仁裕递来的奏疏,看着陈青兕若秋风扫落叶一般,平定了百济的内乱,也是一阵纠结。

        他是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跟陈青兕的离去,戚戚相关。

        陈青兕不走,文儒领袖轮不到他来当。他也不可能升为宰相,号令京畿士子。

        正是因为陈青兕走了,自己才能坐上这宰相的位子。

        现如今百济已定,他不会回来吧?

        上官仪脸色紧绷,有些慌乱,给他一年时间,他有信心培养一批上官党,能够无惧陈青兕的归来。

        现在他拜相不过数月,还不足以培养出可以与得到来济遗产的陈青兕相提并论的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