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辽东镇换帅,茅元仪出山(大章(1 / 2)

加入书签

第104章  辽东镇换帅,茅元仪出山(大章求追订月票)

        万历的突然出手使得首辅方从哲有些搓手不及。

        武大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武库司郎中,他保不保的住无关大局。

        可如今黄嘉善被拿下,却使得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由于辽东战事,兵部现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东林党如今把控着吏部,如果他们再将兵部收入囊中,那么“齐、浙、楚”三党在朝堂对东林党的全面压制将会被打破。

        现在他多少有些后悔,早知道就应该舍弃武大员这个废材,不然也不至于如此被动。

        随着黄嘉善被拿下,现在武大员已经是一颗不折不扣的废子了,方从哲自然是不会再去保他。

        万历直接将他下狱,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就是严惩不怠。

        三司会审是指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

        如今大理寺少卿和左都御史全都空缺,最终大理寺派出了大理寺丞王之洹,督察院派出了佥都御史杨涟汇同刑部尚书李志一同处理此案。

        李志是浙党,王之洹同杨涟是东林党。

        尽管杨涟等人对于武大员搞得“火龙烧仓”这套把戏是心知肚明。

        但是无奈他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武大员直接将罪名推给了已经“畏罪自杀”的武库司主事刘大成。

        对此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按照目前的情况他们也只能以渎职和监管不利的罪名将其革职查办。

        不过杨涟却没有就此善罢甘休,武大员将盔甲库连同账目一起烧了,刘大成死无对证,他的确对此无可奈何。

        但武库司可不止盔甲库一个仓库,他不相信武大员都能做的如此干净。

        果然经过核查之后查出了不少问题,不少军械都出现了账目同实物对不上的情况。

        在东林党人的穷追猛打之下,更是有武库司的吏员出来指证武大员挪用倒卖武库装备,牟取暴利。

        可武大员依旧是一副死不认账的状态,不是推给手下,就是三个字“不知道”。

        让杨涟等人想不到的是随着他们拿出的证据越来越多,武大员反倒是不慌了,每天在刑部大狱里不是吃就是睡,比之前更加淡定。

        武大员是不慌了,可牢外的其他人却慌了。

        醉仙楼的雅间内,成国公朱纯臣同英国公张维贤之子张之极为首的勋贵们正汇聚一堂。

        不过此刻他们可没有心情吃喝玩乐,私吞武库装备这种事武大员一个人可干不了。

        他不可能三天两头就来一个“火龙烧仓”。

        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同这些掌管京营的勋贵们联手,将兵部武库司的装备以下发的名义进行销账,然后再共同分取收益。

        经营连编制都吃了7成空饷,这么多空饷士兵的装备当然也是虚领的。

        这些不存在的装备损耗正好可以让武大员用来填补装备的亏空。

        张之极小声的说道:“东林党如今就像是一条疯狗,咬住了武大员就不肯松口,这该如何是好?”

        张之极的话说出了大家的担心,他们协助武大员进行武库装备的销账其实是一件小事。可万一杨涟上头,扯到京营吃空饷的事情上来,那无异于是一场大地震。

        尽管这是一件公开的秘密,就连万历皇帝都心知肚明。

        但毕竟是见不得光的,有些事情你可以这么去做,却不能这么去说。

        很显然“京营空饷”就属于这种类型。

        此时成国公朱纯臣抿了一口酒,将手中的酒杯重重地放到了桌上,冷冷地说了一句:“事到如今,也只有让武大员彻底闭嘴了,你们谁在刑部大牢有关系”

        当杨涟打算再次提审武大员的时候,却发现他躺在牢里一动不动,凑近一看其已然没有了气息。

        经仵作验尸最后发现武大员是被一块鸡骨头卡住了喉咙,导致窒息身亡。

        事到如今杨涟等人也只得就此打住了。

        最后查抄武大员的府邸,足足抄出了白银20余万两,坐实了其贪污的罪名。

        不过这个案子并没有最后了结。

        因为刑部尚书李志发现,武库司下拨给“辽东铁骑”的扎甲为100副,但实际只收到了50副。

        他借此向辽东巡抚袁应泰发难。

        不过袁应泰一口咬定兵不下发这批扎甲时并未署名是专门拨付给“辽东铁骑”的,故而他将部分扎甲拨发给了抚顺关的守军。

        此时刘主事已死,相关的文书也已经化为了灰烬,李志也只得作罢。

        虽说最后武大员被认定为畏罪自杀,多少有些“无头案”的味道,不过其被抄没的20余万两银子入了户部,万历也算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可接下来兵部尚书的人选就成了“齐、楚、浙”三党同东林党人争夺的焦点。

        方从哲思来想去,只有熊廷弼适合接任兵部尚书。

        虽然辽东经略的位置十分重要,可一旦失去了兵部尚书的支持,熊廷弼的辽东经略必将举步维艰。

        于是干脆借着这次“开原大捷”将熊廷弼升任兵部尚书。

        眼见方从哲推举了熊廷弼,东林党人一时也推不出更适合的人选来争夺兵部尚书的位置。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袁应泰推到辽东经略的位置上。

        阎鸣泰也得以凭借本次坚守南关的功绩,升任辽东巡抚。

        如此一来,双方在达成了妥协。

        东林党虽然没有拿下兵部尚书,但袁应泰成功就任辽东经略也算取的了一个突破。

        而保住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后,“齐、楚、浙”三党依然能够在朝堂上形成对东林党的绝对压制。

        万历破天荒的迅速同意了这次的人事变动。

        在万历的过问下,首辅方从哲责令户部放了5万两的首级赏银给李献忠的开原路。

        下令兵仗局按照开原路的要求打仗扎甲,以及鸟铳和鲁密铳。

        很快大臣们就发现,开原总兵李献忠不是一般的受宠,向来不过问政事的万历皇帝,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过问开原的军务。

        这也让“齐、楚、浙”三党同东林党感觉辽东李家有重新崛起的迹象。

        二十多年前万历就是过于宠幸辽东总兵李如松,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官集团的辽东李家的忌惮。然后开始了对李家的一步一步的限制和瓦解。

        如今的李献忠虽然不似李如松那般骄纵,李家也不是李成梁时期的李家,可这还是引起了方从哲的警觉。

        让他决定要遏制一下李献忠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他给辽东经略袁应泰下令,辽东各路要均衡发展,不可过于偏重开原一路。

        另外他准备调整现行的首级奖赏制度。

        方从哲以辽东现在的策略是“联蒙灭虏”为由,取消了辽东镇对于蒙古人首级的赏金。

        当然为了让他看起来不是那么针对李献忠,他将对建虏青壮的首级赏金提升到了25两一级。

        如此一来就堵住了李献忠用蒙古人来刷赏金的通道。

        对其他明军来说要取得蒙古人的首级不容易,因为他们都是骑兵;可是李献忠手下有大量骑兵,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而且取消这个政策也可以进一步向蒙古人示好,联合他们去对抗建虏可谓是一举两得。

        虽然之前李献忠在杨镐的事情上站在了首辅方从哲一边,但是毕竟和东林党也没有结下太大的仇怨。

        对于遏制李家,他们还不算太上心。

        可是宫里突然传出了李献忠向郑贵妃献宝镜,郑贵妃在替李献忠在万历面前进言的消息。

        这下东林党可是急眼了,他们向来同郑贵妃势同水火。

        妖妃干政?

        这还了得!

        于是御史弹劾的奏章向雪花一样飞到了万历这里。

        万历自然是老规矩,留中不发,眼不见为净。

        东林党人找不了郑贵妃的麻烦,自然只能找李献忠的麻烦。

        啥“擅起边患”、“勾结异族”、“杀良冒功”、“养寇自重”、“勾结后宫”.

        不管有的没的就是一通弹劾,有些老家伙甚至都懒得动脑子了,直接拿出了多年前弹劾李成梁的奏章原稿,将弹劾对象改了一下抄上一边就递了上去。

        万历自然是不会理会这些,但李献忠突然多了一个“妖妃党羽”的名头。

        在东林党人眼里的口碑直线下降。

        李献忠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哭笑不得,这下自己和东林党算是彻底撕破脸皮了。

        他当初也只是想搞掉武库司这个毒瘤,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

        直接造成了朝局的动荡。

        当得知熊廷弼调任兵部尚书,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的时候,他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感叹一下历史的自行修复能力。

        绕了这么一大圈,到头来袁应泰还是如同原本那般取代熊廷弼接任了辽东经略。

        从袁应泰扣发兵部调给辽东铁骑的装备来看,他是绝对不会重用自己的。

        这点和熊廷弼有很大的区别。

        不过好在辽东巡抚换成了阎鸣泰,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