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遵太孙令旨,荡平暹罗!(2 / 2)
这样的对话已经持续好几天了。
即便是明军的火炮已经经过改良加固,甚至炮身都用的是钢材打造,威力是之前火炮的十倍以上,也没办法直接把城墙打破。
而东边是真腊,现在已经在大明的统治下。
拉玛蒂菩提求援的使者,确实抵达了白古王朝,毕竟两国相隔并不遥远。
“威!威!威!”
真正的云梯是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架子,前面的直角高度跟比城墙高度略高,后面则是像台阶一样的阶梯。
虽然拉玛蒂菩提希望得到白古王朝的救援,但实际上知晓可能性并不大。
毕竟除了阿瑜陀耶城外,其他城池防御薄弱,收缩兵力固守阿瑜陀耶城才是最佳的选择。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攻城器械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然而就在拉玛蒂菩提念叨白古王朝的时候,白古王朝的使者已经抵达了大明军营。
在炮梯上面装着的,自然就是火炮了。
但是从胜负上来说,如果野外对战,那拉玛蒂菩提连半成胜算都没有。
这也跟拉玛蒂菩提收缩防御有很大的关系。
双方也没有好谈的地方。
李景隆必然是要参与,毕竟他下过西洋,熟悉道路。
“遵太孙令旨,荡平暹罗!”
当然,白古王朝还是有兵力可以支援拉玛蒂菩提的,当年阿瓦还联合麓川,孟艮两国,一起攻打大明西南。
而在阿瑜陀耶城附近,树木还是很多的,这给明军很好制作攻城器械的环境。
其实现在的李景隆是有些尴尬的,前些年带着大明舰队到处蹦跶,跟一些地方国家也建立了不错的友谊和贸易关系。
这次的配置非常丰富,而且还有大明的舰队随时运输后勤保障,蓝玉根本就没把暹罗放在眼里。
真腊港口之上,八万军队发出震天大吼,这些都是真正的战兵。
大明城墙的厚度普遍在十五米左右,阿瑜陀耶城要薄一点,但八米还是有的。
历史上两个王朝总共厮杀了四十年,史称四十年战争。
一个大臣站出来建议说道。
“如果要出城作战,也是应当在明军准备攻城的时候,我们作战的同时还能够摧毁他们的攻城器械,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然后派遣使者去到明军这里,表达白古王朝对大明的臣服。
明军制作的攻城器械主要有两种。
这个时候的阿瑜陀耶王朝还在北边跟素可泰王朝作战,那边的战争打得非常顺畅,或许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彻底占据素可泰王朝的领地。
城内的房子多数都是木头做的,只是几轮轰炸之后,靠近城墙的房屋大部分都塌了。
<div class="contentadv"> 火炮轰炸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停下,蓝玉只是冷笑一声:“这不过是给你的见面礼。”
白古王朝现任大王罗娑陀利在得知阿瑜陀耶城被明军包围后,无视了使者讲述唇亡齿寒的道理,直接就把使者给关了起来。
虽说拉玛蒂菩提的军队也有一些火铳,火炮,但这都不是主流配备,在这样的大战中起不到太大作用。
不过他没得选。
这种火炮相对较小,炮管比一般的火炮要更长,有点像是火绳枪的放大版本。
“大古剌那边的使臣,可有消息传过来。”拉玛蒂菩提沉声问道。
没直接杀掉都是秉着天朝上国礼仪之邦不斩来使的习俗。
即便是炸开了那木质的大门,城内的士兵也可以堆积石块木头阻击明军的进攻。
在拉玛蒂菩提做足准备的情况下,蓝玉显然不可能说短时间内就能破城。
并不仅仅只是轰炸城墙,包括城内的区域火炮也是能够直接轰到的。
当然总兵力只有八万的数目,还有约五万辅兵以及在真腊这里带走的四万从兵,总计十七万兵力。
漫天的炮火就像是雨点一样朝着阿瑜陀耶落下。
也就是在朱英入京不久,沐英去世的时候。
“我们的兵力比明军要更多,他们不一定能够战胜我们。”
自海边登陆后,一路就势如破竹直抵阿瑜陀耶城下,这路上完全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明军中立即拉出五百门火炮开始对阿瑜陀耶城轰炸。
蓝玉这边完全不急,在强大的补给下,后勤不会影响到围城。
“花狸狐哨!”
不过在沐春的进攻下大败,从而损失惨重,最后向大明乞降。
这个时候的明军已经开始围城,即便拉玛蒂菩提兵力比明军还多,却也只敢龟守城中不出。
于是拉玛蒂菩提就天天召开朝会,开始商讨对策。
一种是常规的云梯,还有一种是新型的炮梯。
在得知明军大举进攻的时候,拉玛蒂菩提就派遣了使者去大古剌,也就是白古王朝。
明军火炮的射程要远远高于城墙。
现在他去帮助阿瑜陀耶,就算是打退了明军一次又怎样,到时候明军掉头来攻打白古王朝,他拿什么抵抗。
负责外交的大臣站出来摇头道:“目前还没有消息。”
唯一可以求得外援的,也就只有西边的白古王朝。
“罗娑陀利大王麾下使臣,拜见天朝上国凉国公大人。”
罗娑陀利非常清楚大明的强大,当年蒲甘王朝多么不可一世,不还是倒在了蒙古人的铁蹄之下。
当明军抵达暹罗海边的时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阿瑜陀耶城中。
在蓝玉的心中,显然多少是带着点复仇的意思。
从兵力和综合国力来说,罗娑陀利自认没有阿瑜陀耶王朝强大。
你一个比我更加强大的国家都不能抵抗住大明,凭什么认为我敢对抗大明?
开玩笑的吧。
罗娑陀利果断把拉玛蒂菩提卖了,并且让使者表示,如果大明需要帮助,他愿意出动所有兵力帮助大明一起来攻打阿瑜陀耶城。
要知道李景隆下西洋舰队的震撼,如今还深深刻在罗娑陀利的脑海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