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头发长见识短(1 / 2)

加入书签

第230章  头发长见识短

        “哀家虽然是女子,也听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如今打了胜仗,却没有丝毫好处。与其打仗,不如给那些蛮夷一些银子,让其退兵。相比如今的赏赐和抚恤,根本不值一提。”太后说道。

        袁文绍闻言难以置信的看着太后,他没想到太后竟然是这种想法。

        对于给辽国增加岁币之事,袁文绍并觉得仁宗皇帝做错了。

        说实话,当初的情况,确实支撑不起和辽国打仗了。

        但是袁文绍也不觉得这么做是对的。

        虽说那点岁币比起打仗的花费简直不值一提,但是一旦靠增加岁币来换得和平,后来的皇帝官员都可以有样学样,而且辽国尝到甜头后,以后找到机会也会继续逼迫大周增加岁币。

        不过碍于当时的局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事。

        但是现在和当时可不同,那时候辽国只是大军压境,给大周施加压力。

        而西夏可是偷袭之下,攻占了大周几座边境重城。

        这种情况下,先不说去跟西夏和谈,西夏会不会退兵,即便西夏答应,也会狮子大开口。

        而且一旦这么做,西夏辽国都知道大周软弱可欺,动不动给你来个大军压境,问你要钱要粮怎么办?

        太后看到袁文绍的眼神不对,皱眉道:“哀家说的不对吗?哀家也不是说一直退让,而是想徐徐图之,先稳住西夏和北辽,等清除内部积弊,国力强盛了,再讨伐西夏和辽国不迟。那越王勾践若不卧薪尝胆隐忍多年,岂能等到灭吴之机?”

        袁文绍闻言都无语了,这能相提并论么?

        人家越王那时候都要被打的灭国了,不得不委屈求全,苟着发育。

        大周养着百万兵马,别人打上门来了,都还苟着忍让,那就是真的苟了。

        太后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见识太过浅薄了。

        袁文绍沉默了一会,问道:“太后的意思是让陛下推行变法?”

        “没错,当年先帝就曾经实行过变法,虽然因为阻力太大,变法不得不中止,但是先帝并没有放弃。先帝这些年一直再打压守旧派,提拔能臣。更是恢复了韩相公的相位,还提拔他为大相公,如今时机成熟,官家应该把心思放在变法上,只有清楚积弊,才有能力对付西夏和辽国,而不是一门心思惦记着打仗,这样除了能提高他的威势,空耗钱粮外,于国何益?”太后说道。

        袁文绍真想说一句头发长见识短。

        变法之所以失败确实是反对派势力太大。

        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在重文轻武上面。

        变法要触动许多人的利益,而这其中对文官的体系触动最大。

        虽说文官也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在利益方面却是相同的。

        历朝历代,都是文武相互制衡,即便武将地位低下,皇帝也会设立别的机构来进行平衡。

        像历史上那些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其实最开始都是皇帝用来平衡的。

        然而本朝却十分奇葩,打压武官不说,却没有对文官进行任何制衡。

        文官虽然有各种党争,但是当他们的共同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就会抱起团来反对。

        这种反对,并不是说打压一部分人就能改变的。

        支持变法的,并不意味着他们真心为国,才支持的。

        更多的还是因为这是皇帝的意思,只不过是为了赢得皇帝的好感,获得更大的权利。

        而反对的却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才团结在一起反对的。

        一边是一盘散沙各怀鬼胎,一边却是团结一心,变法能成功就怪了。

        太后说什么仁宗皇帝打压了旧党,提拔了许多能臣,变法时机成熟,就更加可笑了。

        那些提拔上来的官员,就是既得利益者,你指望他们能支持变法?

        赵宗全刚刚登基,都还没亲政,若是他敢提出变法,分分钟就要被赶下去。

        袁文绍本以为像太后这样母仪天下多年,多少有一点政治眼光,没想到竟然会如此天真。

        “太后娘娘,臣只是一个勋爵而已,变法与否,臣人微言轻,也佐佑不了官家。”袁文绍说道。

        他本想着太后和赵宗全的矛盾,是因为两人是半路母子,互相提防不了解造成的。

        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已经懒得跟太后多说了。

        “伱说的哀家也知道,哀家找你来,自然不是想让你跟官家提变法。先帝对你十分看重,调你到西郊大营,也是想把你留给以后的新君,你不能看着官家一错再错。若是琉璃制作之法到了官家手里,官家有了钱财,必然会再启战端。哀家找你来,跟你说这些,是想让你把琉璃制作之法交给哀家。至于官家那边,哀家会去说的,他也不会怪罪你。而且有官家临终遗言,他也不敢怪罪你。”太后说道。

        “太后娘娘,问题是臣已经把琉璃制作之法献给官家了。”袁文绍故作为难道。

        他又不傻,之前太后给他封爵,就让赵宗全对他十分不信任了。

        若是再把琉璃制作之法给了太后,赵宗全会怎么想?

        至于太后说什么有先帝遗言,赵宗全不敢对他怎么样,这种话听听就行了。

        赵宗全要想对付他,有的是办法。

        那些开国勋爵,都有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不还是有好多被抄家灭族了。

        丹书铁券说的是除造反谋逆等大罪外,可以免死。

        皇帝要想弄死你之前给你安个造反的罪名还不是轻轻松松。

        “忠勇侯可知欺骗哀家可是死罪!哀家在朝堂上看了,你当时并没有献上,早朝结束后,你也没去见官家。”太后淡淡道。

        袁文绍连忙起身行礼道:“臣不敢期满太后,说实话臣也是一个俗人,琉璃制作方法如此赚钱,臣自然舍不得送出去。可是桓王昨日宴请臣,话语中暗示官家想要,臣自然不敢不给,当时就已经交给了桓王。今日早朝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他确实还没有交出去,但是却也不敢给太后,只能这么说了。

        反正太后也不可能因为这个去找赵宗全对峙。

        “什么?”

        太后闻言脸色难看道:“小地方来的就是小地方来的,竟然向臣子索要东西,真是岂有此理。你放心,哀家会训斥官家的,太不像话了。”

        “太后仁德,若是没有别的事,臣就告退了。”袁文绍说道。

        “去吧,朱内官替哀家送送忠勇侯。”太后说道。

        “忠勇伯请。”朱内官微笑道。

        朱内官看着六七十岁的样子,佝偻着腰,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笑起来十分瘆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