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善知他心智神通,贫道乃天庭四(2 / 2)

加入书签

        方家门口,董村正和众多百姓焦急站在院外,忽见远处有人骑马而来。

        到了跟前,认出是严浒来,赶紧问道。

        <div  class="contentadv">        “村正,我去晚了一步,跟万县令说起此事时,那方老爹三人已出了县城,不过好在刚出城不久,万县令已派人去追了,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把人押来咱们村子。”

        严浒下了马,回道。

        “那我就放心多了。”

        董村正听到这里,松了口气。

        又见严浒一路风尘仆仆,便道:

        “严浒,你也累着了,先回家歇息去。”

        “村正,那我就先走了,有事儿再叫我。”

        严浒确实累了,奔波了大半日。

        此刻,村正叫他回去歇息,严浒自然不会客气。

        严浒走后,董村正就让村民各自散去。

        只是围观在方家的村民刚一散开,这柳湾村里,又跑来了一匹马。

        驾马吆喝之声不断,到了村中,坐在马匹上的人,陡然大声问道:

        “董村正何在?”

        听见有人叫自己,董村正望了过去,见来人一副衙役打扮,他不由得一头雾水走了过去。

        “在下便是这柳湾村的村正,不知差爷到此,可是为了方家一事?”

        董村正读过几年书,他文绉绉问道。

        那衙役点了点头,见此处看热闹的人不少,就压低了声音,对那董村正小声道:

        “不错,我奉了万县令来此告诉你,不一会儿昌黎公便要来这柳湾村,你可要坐好迎接准备,切记管好多嘴的人!”

        “若事发了,县令老爷说了,大家一个也跑不了!”

        听到这里,那董村正脸色陡然一变:

        “差……差爷,你…你说什么?!”

        董村正瞪大了双眼,一脸惊愕望向他。

        董村正读过书,自然知道昌黎公是何人?

        那可是誉满天下的一代文宗!

        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想与之一见的大儒,居然毫无征兆来了柳湾村?

        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我传话已毕,董村正可要抓紧时间!”

        不理会那董村正诧然万分的神色,这衙役直接把手中缰绳一提,就调了个头,再次叮嘱一句,就一蹬马肚,飞速离开了村子。

        见着此人来的如此风风火火,董村正面色一怔。

        等反应过来之后,他忙叫来柳湾村的全部村民。

        告知他们,村子里马上来了一位比一州刺史还要大的人物。

        让他们口风严实一些,若这位大人与他们打听情况,到时就说一概不知即可。

        还严厉告诫,若有人说错了话,等这位大人一走,自己绝不会放过他!

        望到董村正说的这般郑重,且先前有县里面有衙役来传,一些村民便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为了不得罪村正以及县令老爷,在场众人俱是点头应下。

        事实上,这些村民也不傻。

        即便真有冤情,告到这位大人面前又如何?

        等他一走,那些人岂会放过自己?

        有时候,坏的不是一小撮人,而是整个地方。

        要想抓住问题关键,抓住那一小撮人是没用的,除非下了大决心,将一个地方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给整治一番才行。

        有了董村正的告诫,那些村民岂敢乱说。

        不过,既有大人物要来这柳湾村,一些村民还真有些兴奋,三五成群朝村外走去。

        而董村正则命人叫来了柳湾村有头有脸的人物,还张罗着大家一道前去迎接。

        然而……

        这个“大人物”真正来村里时,却叫人失望了。

        因为,那阵仗太过寒酸。

        连县令老爷也不如。

        为此,一些村民见了,无不小声议论道:

        “这来的究竟是谁?”

        “村正说他比刺史官儿还大,怎这排场连县令老爷也赶不上,这算哪门子的高官?”

        “小声些,别让村正听到了……”

        “……”

        不怪这些村正纳闷,实在是韩愈这阵仗简直没什么讲究可言。

        奴仆加侍卫,也就十余人罢了。

        还只有一辆乌顶马车,装饰也不繁华。

        这柳湾村的村民,有人是去过县城的,并且还见过县令出行。

        那万县令出行,少说也是二十余人护驾,前面有举牌,禁止喧哗的,后方还有敲锣打鼓的……

        这么一对比,韩愈这阵仗自然要输了不少气势。

        同一时间。

        董村正望到这一幕,也眉头一皱。

        有些将信将疑望着那辆马车,不确定里面坐的人是否真的为鼎鼎大名的昌黎公?

        忽地,有人发现了什么,不由得脸色一变,不可思议道:

        “咦?”

        “怎么方老爹一家跟着这队伍里面?”

        “难道,他们是被捉回来的,可看样子不对啊?”

        “……”

        尔时,董村正愣住了,先前那来的衙差也没有告诉他此事啊?

        却说。

        韩愈到了柳湾村之后,就掀开了车帘,开始打量这个村子。

        说实在话,这个柳湾村比他想象之中还要穷些。

        许多人住仅是木房罢了,甚至有几家,连像样的屋子也没有。

        不少院里,还晒着鱼干,以及渔网。

        偶尔海风挂来,空气之中还夹杂一丝咸味,让人鼻子微齁。

        “草民董一水,拜见昌黎公!”

        待那马车到了跟前,董村正也看清了车里的人影。

        身子不禁蓦地一抖,很快就头皮发麻,就跪了下来。

        其余百姓见状,也跟着跪了下来。

        很多百姓,不知道昌黎公是何人?

        倒是有几位读过书的稚子见到这个和慈的老人家,觉得有些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

        “诸位乡亲,快快请起。”

        见到这一幕,韩愈走出了马车,伸出手来,虚空一抬,朝着众人蔼然笑道。

        话落,董村正这才有些诚惶诚恐站了起来。

        但他刚一起身,又见马车之中,走下一人。

        此人是一副道士打扮,长得仪容清秀,身穿道袍,腰悬玉箫。

        一经现身,董村正只觉此人望来的目光之中,似裹挟天地之威,让其不敢直视。

        尤其他身上有股说不出道不明的玄妙气息,一靠近,就让人心无杂念。

        “昌黎公,这位高人是?”

        见着韩湘子,董村正忙问道。

        “这位是老夫的侄孙,韩湘子。”

        韩愈随口道。

        “原来是韩道长。”听到此话,董村正微微点头,就朝他打起招呼来。

        然而,话音刚落,这董村正似意识到了什么,猛地心脏一缩,紧接着面容一骇:

        “你…你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