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国家宝藏》?这我必须去!(1 / 2)

加入书签

第121章  《国家宝藏》?这我必须去!

        “联盟?”

        “噗嗤。”

        李景霖单纯是笑了一下。

        便压根就没去在意这些事情。

        毕竟,这种事,一说,都觉得可笑。

        可能是这群明星自我惯了吧,总觉得身边团队围着自己转,那世界就会围着自己转。

        当真耍起性子后才会发现。

        自己啥都不是。

        这种事情,顶多也就是给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一丝丝的波澜罢了。

        一丁点笑料,笑过后便忘了。

        继续忙着自己的事情。

        只不过,这才刚刚忙了一小会儿。

        便接到了来自于羌寨那边一位协会学者的电话。

        “李教授,告诉你一件好事。”

        学者的声音似乎十分欢喜。

        李景霖愣了愣。

        旋即有些意动的问道。

        “是非遗的审核通过了?”

        “不只如此啊,李教授!”

        研究员十分的兴奋。

        语气都有点抖。

        “现在,我们这些搞艺术研究,文化研究的,已经插不上手了!”

        “这个羌寨太独特了,它甚至可以助力于民族考古!”

        “这里传下来的一些老物件探查,以及羌寨内,一些建筑的特质表面,这里甚至与古羌王的遗都,黄泥羌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对挖掘西羌历史,有不小的帮助,粗略的估算,甚至有可能追溯到四千年以上的人类活动居住地”

        “?”

        李景霖听的人都麻了。

        一开始,我就只是想去扶个贫。

        这踏马怎么还就

        “我就想问问,这个羌寨有可能埋藏文物吗?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请求裴老前去带队研究。”

        “不是有可能,是已经有了,这里虽然与世隔绝,又很贫穷,但居然有完整的墓葬群。”

        “墓葬群?”

        李景霖脑瓜嗡的一声。

        有这玩意说明啥?

        完整的。

        这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绝对可以让人原地高氵朝。

        “对!完整的,但没人敢动。”

        “李教授,你可能不知道这离谱程度。”

        “我们当初在看这里山民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仍然保有制作陪葬品的习惯,不过,只有在这里地位足够高,德高望重之人才配享用。”

        “我去给老支书烧纸的时候,发现老支书的陪葬品居然是罐口呈马鞍形,大圆腹和宽耳带等形制特征的罐子,这是双耳陶罐啊!这种习俗可以保留到现在都将断未断的,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等等,是谁?!”

        李景霖微微一愣。

        老支书?

        自己只知道老支书在这里工作过,但完全不知道老支书没了啊。

        “对,老支书。”

        学者的语气似乎也微微凝滞。

        兴奋感都消失了不少。

        “在之前,村里的一个孩子发高烧,眼看就要不行了,老支书急的带着人,大半夜就去求医了。”

        “由于那天是阴雨天,山路难走,晚上又十分黑暗,老支书在前面探路,山民和小支书就抱着孩子在后面跟着,结果一个失足.”

        “不过所幸,孩子活下来了,山民们都在传,老支书太好了,好到连天神也想见他,是他用自己换来了孩子的命.”

        “.”

        李景霖有些沉默。

        微微抬起头,突然感觉,这事件的命运定数,似乎彼此交织着。

        老支书为了寨子,搭上了一生,也搭上了命。

        孩子活了下来。

        山民们为了感激老支书,用当地最高敬意的葬礼埋葬老支书。

        而此时,这位学者,因感动于老支书的事情。

        来祭拜老支书。

        却意外的发现了这些。

        这神秘古文化的开启.似乎如天降幸运一般,回馈着这一片土地,也回馈着老支书。

        “这个双耳陶罐.”

        “啊!我不太确定,但的确需要考古专家来,我是一搞美术研究的,也拿捏不下主意,不过,我感觉这玩意实在是是太像东汉四足双耳羊头纹红褐陶罐了.只是这个图腾似乎有些区别。”

        “这对于古代青衣羌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好,我知道了。”

        李景霖点点头。

        挂了电话后,心情还是有点沉重,更感觉有点震撼。

        在喧嚣城市之外的大山里。

        却发生着这种奇妙的循环天理。

        不由得令人感慨。

        摇了摇头。

        李景霖打电话,对裴老说了一下这方面的事情。

        裴老哈哈应下。

        “没问题,虽然我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不过,我倒是有认识的老朋友,专攻这方面!”

        “扶贫的事情其实你也不用担心,这么大的事情,不仅有考古价值,有非遗文化艺术价值.基本可以确定,这个羌寨未来的前景一定很好的,风景区可能不行,但文化基地有可能。”

        得到了裴老的答应。

        李景霖便放下心来。

        刚准备挂掉电话。

        便听到裴老话锋一转。

        “李教授啊,倒是的确有事情需要您的帮助。”

        “裴老您说!”

        “是这样的。”

        裴老呵呵笑着,便开始说了起来。

        “最近啊,外面又不安分了。”

        “非洲,中亚,又说挖出了多少多少万年的骨笛。”

        “这不是年中就要展开一系列的文化项目嘛!”

        “作为开头,我们考古界,打算联合娱乐圈,给咱们华夏的国宝也来一次综艺,就叫《国家宝藏》!这开头,就是贾湖骨.贾湖骨龠!”

        “我们想着,刚好趁着这个时间,就把骨管里的一些东西,竹筒倒豆子,随着各种论文,一同发布。”

        听着裴老的话。

        李景霖微微愣了一下。

        好家伙。

        这是要摊牌了。

        真不知道那些辛辛苦苦挖出骨笛的老外们,看到这样的神转折

        会是怎样一种吃大便的感觉。

        嘶!

        想想都酸爽。

        “没问题的,裴老,全力配合。”

        “哈哈!那可说定了,到时候对贾湖骨笛的专家描述团里,我就给算伱一个!”

        两人挂掉电话。

        裴老哈哈一笑。

        还真不是特意给李景霖留了一个位置。

        而是那一天里,在场所有专家们的决断。

        考古这个行业所需要的知识量实在是太庞大了,经常会需要借助到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

        就好像上一次那美妙的体验一般。

        乐器专家李景霖若是没提到古龠

        谁踏马能想到这根管子这么猛。

        若是没有这么一个提醒,让众人灵光一闪,想到古龠上,并根据古籍记载,实地挖掘到的其他物件进行推敲

        这些总结出来,印证出来的东西,怕不是需要花个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

        想要让人注意到新莽时期关于“龠”的记载再联系到这贾湖骨笛身上。

        的确有点太碰巧了。

        毕竟,很少有人会无聊到数上1200颗黍,然后塞到骨笛里瞅瞅能不能装的下

        “国家宝藏.”

        李景霖微微点头。

        文物,代表了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与历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