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减轻税负【零点十分前更新…(1 / 2)

加入书签

前几年,杜江南做市委书记时,更是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指出,要让永梁成为天下人的朋友。

欢迎各方各级领导到永梁检查指导工作,要让人家住好,吃好,玩好。

走时还要送上礼物,让人家时不时的想着永梁,下次还来。

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永梁的知名度,吸引投资。

于是,永梁的大街小巷,出现了各种档次的饭店、酒楼。

海鲜、野味应有尽有,公款吃喝愈演愈烈。

永梁老百姓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就编了不少顺口溜,说当官的是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

公款吃喝一年要消耗掉永梁财政多少钱,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确切估计的数字。

有一天,周海洋特意把市财政局的局长老宋叫到办公室,问他:

“老宋啊,你是个老财政,永梁各级干部,一年的公款吃喝要花多少钱呐?”

老宋说:“书记,这个谁也没法确切统计出来,只有大致估算。

全国一年说是几干亿,到底是4000亿还是5000亿,专家也是瞎估计。

至于我们永梁,900万人民,30多万公务员,这还仅仅是是吃财政饭的。

再加上那些自筹自支的单位,估计25个老百姓养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是基本接近现实的。

仅仅人头费一项,永梁市本级财政和各区、县财政,就要投入30几个亿,你说我们老百姓的负担重不重?”

周海洋说:“按这个比例算,我们今天的政府规模,要算是永梁历史上最庞大,花费最多、最昂贵的政府了。

我们这个人民政府,简直成里“吃民”政府了。

漫长的封建社会,官与民的比例一般是八百比一。

而我们,却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比一。

像这样食之者众,生之者少,老百姓焉能不贫穷!负担焉能不重!

精兵简政,精简机构,提了一年又一年,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机构一天比一天庞大,没见减少。

这样不但要把永梁财政积累的财富吃光喝净,还要把经济增长的总量化为灰烬,看来不下狠心改革,是不行了。”

老宋说:“是啊,不改革是不行了,再这样下去,总有揭不开锅的那一天。

现在有些乡镇已经是揭不开锅了。

在我们市最落后的几个乡镇,光是债务就有几干万元。

要账的天天堵住门,闹的镇长、书记都办不了公,解决不了,只有天天躲避。

有的一年到头,连工资也发不下来,乡镇干部长期拿不到工资,有的干脆就辞职不干,到外地打工去了。

听说有个镇的镇长都辞职不干了,到南方的一个企业打工去了,工资比我们这里高了好几倍,连公职都不要了。

当然,最可怜的是那些当教师的。

和学生有感情了,不愿意走,一年到头拿不到工资,只有靠学生从家里凑点面过日子,自己种点菜。

报纸上这种情况不让报道,我回老家时,村子里的人告诉我的。”

周海洋说:“居然有这等事?你早就应该告诉我的。

你马上招集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你牵头,调查一下,做出一个方案。

市财政一定要优先保证全市教师尤其是在农村一线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得有任何拖欠。

教师的工资,由市、县财政单独列支。

方案尽快拿上来,我批示后,上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尽快落实。”

老宋说:“好的,我马上落实,尽快向书记汇报。”

“另外啊,你看我们永梁什么时候,可以建立起覆盖全体人民的低保和医保制度?

你们市财政,今年能不能从增收的几亿元中拿出来一个亿?

再让各区县财政都拿出来一点,老百姓再凑一部分。

我们先搞个低水平的,等财政有钱了,我们再逐渐提高标准。

让永梁老百姓,特别是城市的下岗职工和农村的老百姓,看得起病,老有所养。

他们实在是太苦了,想到他们的处境,我这个市委书记就钻心的痛,我脸红啊!

这个是当前最刻不容缓的事情,你看行不行!”周海洋问。

老宋说:“拿出一个亿肯定有困难,我们是穷地方,财政本来就不宽余。

前几年,永梁上了好多政府工程,大多数是面子工程。

劳民伤财,钱花了,都打了水漂,银行的贷款还不了,但担保人却都是市财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