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开战(1 / 2)

加入书签

第179章  开战

        噶尔丹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尼布楚离莫斯科太远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彼得一世政变成功、囚禁姐姐索菲亚公主后,当务之急是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暂时还顾及不到尼布楚。所以这里的守军,毫不掩饰地收噶尔丹的金银,出售枪械、火药。

        两个鄂罗斯的使节,瓦什利、齐克满找到尼布楚的负责人伊凡,警告他不要违背约定,尽快赶走噶尔丹。伊凡骂骂咧咧地照办了,钱却没有退。

        但这段休整时间对准噶尔大军来说,足够了:噶尔丹孤注一掷。他从家乡拉来马匹、骆驼,重新备齐火炮和弹药。康熙对伊拉古克暧昧不清的态度,让归化城内其他眼线以为萨布素的控诉失败了。他们依旧活跃,为噶尔丹提供情报。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喀喇沁的噶尔臧即将迎娶三公主,成为康熙的女婿。

        这对噶尔丹来说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他麾下的将领们,知道这件事后,群情激愤,纷纷发誓只要攻入喀喇沁,第一件事就是将噶尔臧这个叛徒斩首。

        此刻他们的难题,是如何选出一个新的攻击点。

        因为伊拉古克被囚禁,噶尔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细致地了解清军的动向。但是,他知道游牧生活的特征、喀尔喀三部的困窘,综合上次亲自查看的地貌,最终做出了决定。

        乌尔会河。

        就是这里。

        喀尔喀的车臣汗部归顺康熙后,被安排在附近放牧。噶尔丹将其解读为,这里原本人口稀少,不然无法容纳车臣汗部的部众,在此安营扎寨。

        噶尔丹只用数日,就完成了集结、出发等等动作,沿着大兴安岭西麓,飞奔而来;然而清军此时,还没有一个目的地,在京城周围几处军营中默默等待,长达数月。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是天灾的后遗症。四五月青黄不接,去年赈灾又耗去太多存储,维持军队日常的吃用都很紧绷,何况移动呢?现实就是,存粮决定清军的容错率极低,如果没能成功找到准噶尔大军并消灭对方,清军会陷入极度被动,他们会因为缺乏补给,半步动弹不得。

        偏偏这个时候,阿喇尼再次跟丢了目标。理藩院尚书的本职是外交家,阿喇尼表现得还不错,但作为军事家,他糟糕透顶。

        噶尔丹闪电般再度消失无踪,阿喇尼只能重新布置搜索。清军的集结刚刚完成大半,被迫停止。提振中的士气又回落,康熙非常无奈。但他也感到一丝丝庆幸:再稍微等一等,或许噶尔丹害怕了。没有罗刹人助阵,他就打退堂鼓。等南方第一茬水稻成熟,粮食收上来,仗可以更有把握。

        然而,他侥幸的期盼,彻底落空。

        六月六日,噶尔丹进入呼伦贝尔草原,按照情报,他们脚下的牧场,刚刚结束一轮游牧,所以空无一人。准噶尔大军,长驱直入。

        六月十四日,准军进入乌尔会河流域,对南迁至此的喀尔喀车臣汗部发动猛烈攻击。他们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于是乘胜,将兵锋指向乌珠穆沁左翼旗。长期生活在和平中的漠南牧民,面对惯战的漠西骑兵,同样也是兵败如山倒。噶尔丹获得了大量的人口、牛羊、财物后,继续向南推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