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李定国的毒计昭然若现(1 / 2)

加入书签

第112章  李定国的毒计昭然若现

        等清军打下贵阳后,不要说继续进攻云南了。

        吴三桂都从贵阳退出,到遵义去就粮去了。

        而中路洪承畴和罗托的补给线也是令人落泪。

        虽然湖广一度拥有高达两百多万顷的耕地,是云贵加起来的一百倍。

        湖广熟,天下足,可不是句空话。

        但由于湖广是明清之间的主战场,双方你来我往,祸害了这么多年,湖广就算是再富庶都撑不住了。

        到现在这个时候,湖广受到的摧残仅次于四川,就连供养驻防的绿营都难以为继,还需要清廷每年投入大批粮饷,才能维持得了湖广绿营的生活。

        所以中路清军的粮草主要是从江南和江西征集,逆江而上,抵达武昌,再从武昌经过岳州进入洞庭湖中。

        顺着湖南的水道抵达武冈、辰州一带,再征招民夫,走陆路不远千里,进入云贵高原,抵达贵阳。

        而南路的赵布泰军,原本的补给线,是从广东输送入黔,供应那一万多兵马。

        由于孙国主的存在,这条南路的补给线,直接没了。

        所以此时的洪承畴面临的压力比历史的更大。

        历史上他老人家在贵州竭尽全力,稳定地方,筹措粮草,清理残兵,保证粮道,面临的困难真的是见者伤心,闻着落泪。

        如今,有了孙国主这个祸害,洪老汉奸只能再接再厉,发挥出更高的水平了,希望他这把老骨头还能撑住,等到时候好凌迟了。

        “李定国这是再下一盘大棋啊!”听完孙国主分析,不止是麻勒吉,就连万年策等人都感慨不已。

        要不是事先知道孙国主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们还真就信了!

        “先放大军入贵州,再让人诈降,最后拖延时间,等待天气转暖!”

        麻勒吉牙关一咬,听孙可望这么分析,李定国的计策真是歹毒!

        要不是有孙可望在,他大清说不定还真就在贵州栽了!

        “麻学士,这才只是李定国的第三步而已!”

        孙可望叹气道:“他这个奸贼,还有第四步和第五步!”

        “请义王细说,小使洗耳恭听!”麻勒吉连忙道。

        “特使请看!”孙可望指着地图道。

        “这是,云南和黔西,这是贵阳,而这就是李定国第四步的要害!”

        孙可望指着重庆道。

        “重庆,夔东的顺军余孽!”麻勒吉勃然大惊。

        “没错!”孙可望斩钉截铁道:“等大清王师,在贵州深陷泥潭之时,天气转热之时!便是李定国毒计发动之日!”

        孙可望敲了敲重庆,沉声道:“我敢断定,夏季一到!夔东之兵必定会率先发难!”

        “数万兵马溯江而上,猛攻重庆,断吴王后路!牵制我大清王师的兵力!”

        “这……”麻勒吉和胡兆龙浑身颤抖。

        “麻学士,胡尚书,恕我直言,贵国虽有大兵百万,可西南之地过于偏远。”

        “贵国能够投入到云贵之地的兵力,绝对不会超过李定国太多。”

        “若是夔东之兵猛攻重庆,断吴王后路,北路的兵马为保粮道,势必会回援重庆,而此时,在贵阳一带,贵国的兵力必定不足!”

        “等到这个时候,李定国的机会就到了!”

        孙可望正色道:“他势必会亲率二十万养精蓄锐之师,倾巢而出,执行他毒计中的最后一步,在贵阳围歼洪经略的兵马和贵国的满蒙主力!”

        此言一出,麻勒吉脸色苍白。

        经过孙可望的完整叙说,李定国的整条毒计昭然若现,让人头皮发麻!

        “我大清的兵力何止超不过李定国太多啊!”麻勒吉胆战心惊,暗道。

        他虽然觉得孙可望不可能知道咱大清的虚实,但清廷西南战场的兵力有多少,他这个学士可是一清二楚的!

        局面比孙可望说的还要差!由于西营之前的表现,多尼的满蒙主力根本不敢轻赴云贵。

        所以等夏季一来,清廷在贵州的兵力不过十万左右。

        要是夔东之兵反攻重庆,拖住了吴三桂的兵马。

        单靠洪承畴的五六万人和赵布泰的一万多人,哪里敌得过李定国养精蓄锐的二十万虎狼之师啊!

        现在看来,我大清表面上是势如破竹,但实际上是钻进了李定国的圈套啊!

        幸好孙可望点破,否则我大清王师死到临头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还请义王助我大清!”麻勒吉连忙跪下,对孙可望行了大礼。

        “特使快快请起,有我孙可望在,李定国的毒计根本成功不了!他的敛兵聚谷之计,孤翻手间,便能让其变成取死之道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