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妥协,文臣坐大!(2 / 2)

加入书签

        但是这种反抗其实很脆弱,实际上是以文臣们自身的性命前程去和皇帝“赌”,赌他不敢彻底翻脸。要是碰上愣头青,就得凉凉。

        <div  class="contentadv">        后世大礼议之时百官伏阙,就是碰上了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嘉靖皇帝,左顺门当场打死十七个,群臣血谏的结局就是群臣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也没能改变嘉靖皇帝的决心。

        简单来说,这个说到底还是看皇帝。只要皇帝足够强势足够“不要脸”,那群臣的建议他完全可以当做耳旁风,甚至直接拉开屠刀。

        皇帝本身,就拥有着打破规则法律的权力,他愿意跟你们在规则里玩,那再好不过;但是皇帝一意孤行要打破规则,没人拦得住他。

        很可惜,宣德皇帝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瞻基在深宫之中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那本来攥得紧紧的手掌,缓缓地松开。

        他坚持了八年,这八年中始终用规则约束着大臣,也约束着自己。只要臣子们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那他就不会惩罚他们。

        正是因此,宣德朝吏治清明,言官敢于进谏,士兵将领敢于赴死,因为皇帝自己也遵守了规则,将大明王朝纳入了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当中。

        这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他不能打破。

        而且他相当注重名声,自己性格也颇为宽宏,这样一个皇帝,是干不出朱元璋那样直接动手的事情的。

        既然这样,那他就只能妥协。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是他那个仁厚的父亲教给他的课,他现在还是明白了。

        深夜,当群臣已经在太和门跪得摇摇欲坠的时候,终于有一道口谕从大内传了出来:

        “都起来吧,朕同意了。”

        而李昶在被宫人扶出皇宫时,他的嘴角不动声色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宣德皇帝,你终于让步了。

        明朝的文官力量,在这个时刻,正式抬起了头。

        ——

        “太和门事件,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咱们研究明朝,就绕不开它。”

        “宣德皇帝被群臣威逼着停止下西洋,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在重大事务上对于文臣们的妥协,它也象征着文臣力量的彻底崛起。”

        “根子,其实在永乐皇帝那里。就是他开始用文官参赞军务,也是他赋予了内阁诏书起草权力,文官力量就是在他那里有了起势,但是永乐强势,所以压得住。

        “可是宣德皇帝的太和门事件,真正让那些文官,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诶,皇帝不高兴又怎么样,他还是得接受我们的意见啊!”

        “我们可以看到啊,在原本呢,那个洪武皇帝,永乐皇帝统治的时候,你要是不服从我,我直接砍你脑袋,是吧,这个时候皇帝是很强势的,文臣力量很弱小。”

        “但是你看,自从太和门事件之后,那这种情况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最多,也就是打板子。而且打的也只是低级官员,那高级的文官,皇帝根本不敢打。”

        “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震慑,皇帝用这些低级官员告诉这些文官集团的头头:老实点,别太过分。”

        “最后,他还是要和文官们妥协的,这就是现实。”

        “你必须要依靠他们治理天下。”

        “明朝中后期,文官力量的不断坐大,就是从这里来的。而本应该与皇帝站在一起的勋贵首脑,因为他们家族大量入仕的家族子弟,态度也逐渐开始暧昧,这更导致了文官的肆无忌惮。”

        ——摘自某次历史讲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