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薛大傻子(1 / 2)
第139章 薛大傻子
贾琮抬眼朝他看去,他可不是三岁的小孩,这等话,贾琮如何肯信?
“赵大人,这江南官场可不是我想整顿就能整顿,您这话说了,平白为我二人招祸,还请谨言慎行!”贾琮忙了一天,午膳都没来得及用,看到满桌子的菜,口水都出来了,挑了一个红烧狮子头,一口咬了下去。
赵咨璧心中暗叹,自己的儿子比起眼前这个少年,大了好几岁了,一天到晚在干什么?
好孩子总是别人家的!
他陪笑道,“贾参将说得极是,不过,既然你我同在这江南官场,我们何不联手做一番事业出来?”
贾琮两口将一个婴儿拳头般大的红烧狮子头吃了下去,满嘴都是油脂,他拿起手边雪白的帕子擦了一把,嘴是干净了,帕子却没法看了。
赵咨璧却是暗自点头,贾琮虽是秀才,却又有一副武夫的气概,不说别的,这一副吃相,就令他很佩服,吃出了气吞山河的气势。
也难怪,出手雷霆,世人没有回过神来,甄家就败落在了他的手里。
“赵大人,令郎在神京城里的事,我也是有所耳闻的。于我而言,令郎固然是咎由自取,但若没有东山苑的事,今日令郎怕是金榜题名,跨马游街都有可能,却落得这般下场。难道说,赵大热心中对我没有怨恨?”
赵咨璧闭了闭眼睛,“贾参将,我赵家儿辈里头,就只有迟儿一个,他执意寻死,不肯传宗接代,那我赵家将面临着绝嗣。老太太因此而殁,我若说心中没有怨恨,贾参将肯定也不信。但是,我们恨,恨的并不是贾参将。”
贾琮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冤有头,债有主,当日究竟是谁兴起的这件事,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贾参将与顾家是有些恩怨,可这恩怨,犯不着拿了贾参将的前途和身家性命来了断,我儿到底年轻,识人不明,自持不足,才会摊上了这桩祸事。”
这番话有情有理,贾琮不服都不行。
只是,人家肯说,他却不敢听,究竟赵咨璧心里头怎么想的,贾琮并不知道。
可谓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过,要说暂时结个盟,贾琮觉得未尝不可,端看赵咨璧怎么做了。
“既然这前尘往事说清楚了,那我们来谈这正事吧,赵大人如何在这江南官场与我联手?”贾琮问道。
“十日之内,我愿为夏将军筹备五十万两白银的粮饷,作为投诚之用。”赵咨璧信心满满,“但是,在下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这五十万两白银,须得让皇上知道是我赵咨璧资助给辽东战事的。贾参将,皇上的旨意里说是让夏将军自行筹备粮饷,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皇上实则是想让贾参将从甄家抄家的银子里拨一部分出来用于辽东战事。”
见贾琮神色不变,赵咨璧便知道,自己约贾琮是约对了,这少年看似不羁,但心思缜密。这些事,很多为官多年的老油条都未必看得透,但贾琮却早就明白了。
贾琮还知道,这就是个巨坑。
他笑了一下,“赵大人还真是能够急人所急,五十万两白银不是个小数目,江南盐税一向多半都是要送进大明宫,供太上皇花销的,这五十万两给了辽东,今年下半年,赵大人用什么来交差?“
“哈哈哈!贾参将说笑了,盐税一向都是朝廷赋税之一,当上缴国库,还之于百姓。从前是因为朝廷急着用钱,盐税送往京城,用于哪里,为臣子的干涉不了。既然这次,辽东战事紧迫,夏将军也要赶赴辽东战场,不如直接将银子带往辽东,何必转一道手呢?”
贾琮点头道,“既是如此,那我们就合作愉快!不过,我话说在前头,若赵大人果真要与我联手,我想赵大人应当也知道,皇上是要整顿盐政,赵大人虽是两淮盐政使,这江南的事儿,赵大人说了未必算数啊!”
贾琮此时也能明白赵咨璧的心思,他已经入了魔怔,一心想为赵迟报仇。
三年前,赵咨璧为了表忠心,同时也想逼着太上皇拿出点态度出来,好歹给儿子一个交代,临近腊月里,硬是从盐商的口袋里抠出了五十万两白银送进了大明宫。
只可惜,怀恩侯府出一个姑娘,顾榈昉被夺了功名,仅如此给了赵家一个交代。
若是赵迟能够想通,倒也罢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赵迟不依不饶,自我放逐,赵家老太太想不开,积郁成疾,一病不起,最后还一命呜呼。
基本上算得上是两条人命。
赵家众人可以说,活在了一个不知道是谁画成的牢笼里头,人人都窒息欲死。
既然赵咨璧送上来了一把刀,贾琮为何不用呢?
江南,甄家可以为无冕之王,如今这个无冕之王为什么不能换人呢?
人人都想逼死他,贾琮不觉得该死的是自己。
赵咨璧并不知道这个少年心中想的是什么?他只知道,他和贾琮是一路人,贾琮也在报仇,而他正好也想报仇,他相信,太上皇已经容不下他了,顾铭臣等人也不会放过他。
“还请贾参将不吝赐教!”
贾琮道,“如果说,田赋占大顺朝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盐政是第二大项的收入。但据我所知,这盐税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难收,难道说是因为吃盐的人少了吗?其中缘由,我相信赵大人比我更清楚。
如今这些盐商们亲近的是赵大人吗?我以为不见得,他们亲近的是能够将盐政紧紧抓在自己手上的人。赵大人既然找上了我,可见自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
我也愿意为赵大人在皇上跟前说一句好话,至于说,赵大人能不能做到,做到像我这般好,就看赵大人的了。”
贾琮端起茶碗,将一碗雨前龙井一口饮尽,去了去红烧狮子头的腻味。
赵咨璧从袖兜里拿出了一张银票来,递给贾琮,一共五万两。
“还请贾参将笑纳!”赵咨璧深吸一口气,道,“不瞒贾参将说,在下虽然为两淮盐运使,这大顺盐政上的事,我是门儿清,如今说是要我如何去撬动那些人的利益,我想做,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贾琮见他不像是作假,再五万两银票对贾琮来说,诱惑力也极大,并非是他自己贪心,他一个人和黛玉,还有一家子下人,能吃多少?能花多少?
如今,他要养兵,手上还有一个神兵营,这可都是日日要烧银子的,便慢条斯理地收了起来。
“盐税之所以越发难收了,无非就是私盐泛滥。朝廷虽然规定了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参与售盐的规定,但是,南安郡王府在金陵城上百家店铺,全大顺上千家店铺,售盐的商家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内阁首辅赵菘,阁臣顾铭臣,荣国公府以及镇国公府,蓟辽、宣大总督,与这边的盐商,地主,官商勾结,形成了一个完整销售系统。
这些王公贵族们提前就能一次性获得数千引票,一张盐引据我所知,获利白银六钱,他们不仅仅自己获利,还将得到的盐引售卖出去,很多地区出现盐价上涨,朝廷损失,百姓受难的情况。
不知我说的这些,是也不是?“
赵咨璧难得地有些惭愧,赵家其实也是这庞大集团中的一份子,利益链中的一环。曾经,他一心想到的是为儿孙后代谋福利,如今儿子那样了,赵咨璧一瞬间感悟,要那钱财做什么?
要不活了,那就大家一起死!
“贾参将年纪虽小,可见识不凡,确实如此。”
贾琮道,“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赵大人想要矫枉,便是从这些人的利益出发,只有损坏了他们的利益,才能让朝廷和百姓获利,自古以来,改革也不过如此,商鞅变法,也无非是将旧贵族们嘴里的食抠出来,重新分配给朝廷和其他人罢了。”
赵咨璧略有所思,“朝廷如今的盐政用的是开中法,商人们到九边仓库交粮一石,或是一石三斗,就能获得淮盐一小引,而实际上,盐商和九边的总督们彼此包庇,经常是交付虚假数量的粮食,蒙混过关。九边一旦起战事,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为何交往九边的粮食数量不足,却还能蒙混过关,除了做粮食的假账之外,贾琮也清楚,吃空饷也非常严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