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千军易得,猛将难求(1 / 2)

加入书签

第241章  千军易得,猛将难求

        能做到大明的总兵官,其见识和能力都是不差的,也都有着较高的军事水平。

        可以说,比起同时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将,大明武将的水准绝对要高一个档次。

        只是制度和环境将这些武将逼的拉胯无比。

        比如明末佣兵百万的左良玉,一开始追剿反贼那叫一个卖力,对崇祯也是忠心耿耿,结果一朝不慎吃了败仗,由于兵马损失殆尽,不但被崇祯罢官免职,还差点直接杀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手上没有了兵马,对那些负责剿贼的文官来说,已经没了价值,自然就将战败的罪责全部扣到了其头上。

        反观那些出工不出力,保存实力,虚报战功的总兵官,由于兵马没怎么损失,无论是文官还是崇祯反而不敢降罪,要拉拢。

        如此这般不公,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怎么做。

        而后来左良玉在侯恂的举荐下,再次起复后,便再也不肯拼命杀敌,一心只想杀良冒功,扩充兵马,保存实力,以至于最后在湖广拥兵百万。

        也正因如此,到了崇祯后期,敢打敢杀,卖力剿贼杀敌的总兵官几乎都被坑死了,剩下的大多都是一些一味保存实力,懂得审时度势的总兵官。

        同样处事还算公正,有能力的文官总督巡抚,也都被这大环境和制度坑死了。

        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

        虽然崇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文贵武贱,以文抑武的大环境下,崇祯其实哪怕有心也改变不了什么。

        所以当杨国柱说出不能给华军新兵成长的机会,要在野战中将其一举击溃,其他总兵都非常的赞同。

        包括洪承畴也认同这一观点,然而形势如此,战与不战,攻与不攻,已经由不得明军说了算了。

        华军去年在大同抢了大量的粮食物资,现在可以坚守不出,明军却无法将宣府境内的卫所武官们也抢上一遍,来补充军粮。

        因为一旦如此,恐怕整个宣府大同的武官,立马就会倒向华军,背叛大明。

        所以明军根本就拖不起,最终洪承畴也只能选择集中兵力强攻华军的北面大营。

        八位总兵虽然都不想打这种硬仗,但除了吴三桂全部是骑兵,其余七位总兵,也不得不咬牙轮流进攻。

        明军几乎集中了所有的火炮火铳,用来轰击华军北大营,而华军同样也在北大营布置了二十门红衣大炮和三十多门弗朗机炮,以予反击。

        防守林家军的大将是王狗娃,资历比起黄奔和周猛还要老,只是当初留在了辽河套看家,没有跟随林锐和娜木钟南下,这才导致在军中的地位没有周猛和黄奔高。

        然而,林锐对其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周猛和黄奔,所以会合后便开始重用提拔他,如今也晋升为了偏将。

        北大营由于直面明军,所以娜木钟足足布置了五万人马,其中三万步兵,两万守备军。

        虽然这五万人中,七成都是新兵,但战斗力一点也不差,尤其是三万步兵,伍长什长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哨长队长更是有一定的见识和文化知识。

        而普通的士卒也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经过一个冬季的操练和修养,个个都脱胎换骨,浑身充满了劲儿。

        “都别怕,也别慌,待敌军进攻时听我号令,谁都不许擅自行动!”

        “只要打败了明军,今后大同就是咱们华国的天下,你们的家人再也不用挨饿受冻,受那些地主武官的欺压了。”

        “你们比老子们要好,当年老子也和你们也一般大,跟着大王在草原上南征北战,那叫一个苦一个惨呀…”

        炮火停了后,见新兵们都非常的紧张局促,老兵们便一边安抚,一边开始讲解起了自己的光荣史。

        虽然已经听了百遍,新兵们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可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只要杀敌,就能晋升,就能分女人,就能做军官,做人上人,所以新兵们即便心中对接下来的战斗有些恐惧,但那一丝恐惧,远远压不住他们内心的火热和期盼。

        一个个都是紧紧的握住兵刃,咬紧牙关,眼中都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那是对未来希望的火焰。

        经过一个冬季的思想教育,以及老兵们的言传身教,这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已经明白了他们要如何做,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督师有令,杀敌一人者,赏银一两,杀敌五人者,官升一级,攻破贼军大营,人人有赏!”

        “进攻!”

        “凡敢后退不前者,一律杀无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