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给百姓一条活路(2 / 2)
杨昌嗣闻言深表赞同,他去岁来京赴任,也路过山东等地,对于山东、淮河等地流民以及秘密结社情况甚是了解。甚至去年初还向神宗皇帝上书提醒,但由于那个时候宫里事端太多,上书的题本杳无音信,让他甚是无奈。
但现在得知当今皇帝早就对这个隐患有所关注,前些日子听闻京营主动出击将白莲妖教的教主活捉,让他对皇帝甚是钦佩,对于任命他清剿这些妖教的事情也更加上心。
<div class="contentadv"> “陛下言之有理,臣也认为百姓愚昧但也无妄,他们这么做或许只求一个活路。而这些利用百姓疾苦,挟众作乱的邪教却是罪大恶极,其罪当诛。
所以臣来之前就有了筹划,对于这些逆党要以剿为主,尽快剿灭捣毁其根基,使其不敢作乱。
但更重要的就是剿灭这些谋逆后,还要救济百姓,与民共葺,休养生息,为万千百姓寻一条生计之路。百姓艰难困苦,只要让他们有一条活路,他们自然不会随意生乱。”
听到这话,朱由校终于明白历史上崇祯皇帝为什么那么信任杨昌嗣了。
就是此人看待问题很准,往往一针见血地客观分析。
历史上就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建议崇祯皇帝先与后金议和,再纠结重兵剿灭国内李自成、张献忠等人。
要不是清流觉得议和太丢面,拼命阻挡,死活不同意议和。崇祯皇帝此人也是没有担当,做事犹犹豫豫不敢明着表态支持,大明完全有可能跟后金议和,然后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等人。
甚至后面为了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叛贼,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杀得李自成带着十七人逃进商洛山苟延残喘。
要不是熊文灿盲目招降张献忠,致使张献忠得以休养生息后再度叛乱,把好端端的一盘筹划给毁了,还真有可能平定农民军起义。
“杨爱卿说得甚是,剿灭逆贼容易,但救济百姓于水火,让百姓有一条活路是大,不然又是春风吹又生。但就是不知杨爱卿对于事后安抚山东民众,休养生息不知有何想法呢?”
杨昌嗣闻言一愣,他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对他剿灭逆贼的计划不甚提及,反而提到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时候倒特别感兴趣。
不过对于此事他也有过想法,于是就略微思量一会,便拱手而言。
“陛下,百姓的生计无非就是农工商。而这些幸而天下得陛下圣明,早就已着手在做了。
一则还是劝农垦桑,开垦荒田,减免赋税。甚至臣提议为了减少百姓缴税负担,现在虽实行一条鞭法,但也允许百姓缴纳粮食以替代白银,这样可以减轻百姓兑换白银之苦。
另外臣还听说徐尚书已经在天津等地种植甘薯等作物,闻其产量大,又不吃地力,抗寒抗旱,可以鼓励民众耕种,提高产量。
二则振兴工商之法,其实朝廷已经在做了,现在无非是扩大范围而已。一则开放矿禁,鼓励开矿,另外鼓励百姓前往沿海寻求生计,甚至可以鼓励百姓迁移至辽东。
辽东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百姓去了可分配田土自耕。百姓对于土地历来看重,只要这般政策一出,哪怕朝廷不鼓励,去的人也会很多。
三则就是要均田均役,减轻百姓负担。但这事急不得,先等顺天府试点以后才行,但此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么做才能减轻百姓负担,百姓也不至于走投无路,中了邪道。”
朱由校听着杨嗣昌的话,默然的点点头。杨嗣昌说的每一条都有道理,但很多做起来都很难实践得开,也需要时间。
朱由校自己也分析过大明现状,其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多,不仅吃不上饭,而且许多民众没有工作,没有生计。这个现象在江南还好,那边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农村剩余人口可以进入城镇打工。
但北方经济落后,农村剩余人口发现在农村种不了地,进入城市又没有活计以后自然会心生异端,加入团伙帮派甚至是白莲妖教。
所以朝廷要做的种种,什么屯田、开海禁、开矿禁等等,说白了就是要增加就业岗位,让这些人有工作,自然就不会惹事了。
只是这些事情不可能全部由朱由校一个人去做,去执行。因此他就需要很多人替他去做,这种人朝廷里有很多,现在看来杨嗣昌就是这样一个人才。
“杨爱卿,你说的这些确实是朝廷现在在做的,但很多政策要么就是试行,要么就是阻力重重,要么刚开始做还未见成效。如果你要做的话,那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陛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难事众多,如果都畏难不做,那岂不是有负圣人教诲,圣贤书也怕是白读了。”
杨嗣昌一听这话当即着急地站了起来,在他看来这正是作为臣子的职责,岂能因困难而退却呢。
“哈哈哈,好得很,你这些话朕知道了,朕也会记在心里。你先把剿逆的事情做好,朕到时候自会把这些难事交给你去做。”
“还请陛下放心,臣一定肝脑涂地,竭死效力。”
这几天都是三章万字更新,求个月票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