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儒学改革方案(1 / 2)
第574章 儒学改革方案
徐光启的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首先他开明宗义,先重申了朱由校“经世致用”的提法,主张现在要改变儒学空谈的弊端,那就必须朝经世致用方向改革。
而做到经世致用却不容易,需要一步步来。
而这第一步就是不要空谈,而是任何事情、任何言论与学说都要要“言必证实”。
朱由校看到这里深表赞同,这不就是后世发表论文必须要有参考文献嘛,不然都像自媒体一般信口开河,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
随后他就继续往下看,徐光启是有备而来,他的理论也是成套成体系的。他随后就论证应该怎么做“到言必证实,经世致用“,其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以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为证据,所谓“经学即理学,强调论学一定要取证于经,除此以外不得妄言。
二则不能只拘泥于经书,不能只供奉经典,认为经典不可染指。不要有后人不如古人之想法,要鼓励读书人经史子集都要涉猎。要有“无事不可精”、“无事不可学”的求知精神,尽力抛弃那种整日高谈道德而轻视技艺的“经生”之业。
所以读书人要学习大明与西洋的天文、兵法、屯、盐、水利、农业、工艺、数学,把这些知识深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此去经世致用效果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拿着一本儒家经典去做事。
三则是要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不应该去臆想或者猜想事物的道理,而是要以自然界的事实为证据,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里他特别强调西学的实证精神,尤重“实验之法”认为一切用数学推得的结论都应该用实践来检验,因而一定要重视用仪器和实验取得证据。
四则是引入西学,返本求实,改掉儒家学风的浮躁习气,并且方法他都想好了,那便是先翻译西洋典籍,后把中西之学进行融合,最后便是超胜西洋之学。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洋洋洒洒的措施与建议,心中说不出来的惊讶。
暗道徐光启的眼光确实要比其他人要多,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学习西洋学说并没有仅仅沉溺于西教教义,而是从西学中发现了欧洲文化的过人之处,希望能借西洋弥补儒家。
朱由校随后又继续看后面诸人的点评,发现不仅仅徐光启,其实其他内阁诸臣以及六部尚书都对于理学与心学做了批判。并且许多人意见一致,那便是现在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以空谈居多,对于做实事,经世致用等学问,许多人根本不感兴趣。
朱由校缓缓地把题本内容合上,这题本的内容太多,也给了他许多惊喜,他要好好想一想才行。
经过这一次辩论以及内阁六部等人的点评,让他知道了现在朝廷知道现在的儒学是有问题的官员并不在少数,这也让他改革儒学的信心增加不少。
因此他目前需要做的就是两件事。
一件便是等待叶向高担任内阁首辅后,就改组内阁。同时再选一些官员入内阁,并且这些人一定要支持自己未来的改革的。
原本朱由校对让哪些人入阁没有具体想法,但经过这么一连串事件后,这么多人表态后。
他对下一任内阁的想法也逐渐明晰了,内阁成员最好是东林党与西学党为主,说白了就是要把徐光启拉到内阁之中。
如此叶向高为首辅,徐光启、孙承宗等人为阁臣,内阁等人反对自己的人并不会太多。
随后就是对六部尚书进行调整了,有些在外的封疆大吏如毕自严、朱燮元等人也可以回来了,一些西学党的官员,如同李之藻、毕懋康也可以提拔了。
第二件事便是关于儒学改革,这件事他要当作重点来抓,虽然这个改革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叶向高、徐光启等人的建议再加上朱由校原本脑海中的想法,已经促使他现在就可以准备了。
想到这里当即让张昶拿来笔墨,先是从辩论的题本中的内容中,挑选自己觉得重要的,符合心意的进行勾画。
随后其沉思良久,过了好一会就开始奋笔疾书,将自己对于这次辩论的看法总结了出来。
其内容也简单,就是对叶向高、徐光启等人意见的归纳总结。并且对经世致用以及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定型,提出自己的看法跟要求。
等写完以后,朱由校缓缓伸了个懒腰,随后拿起手中写的密密麻麻的纸张吹了吹,随后扭头对张昶说道:
“张昶”
“奴婢在!”
听到皇帝传唤,张昶连忙上前。
“把关于国子监辩论的题本中,朕勾画的部分全部摘抄出来,送到翰林院,交给丁师傅(丁绍轼),让翰林院修撰、编修以及在翰林院读书的庶吉士就勾画出来的内容写一篇策论,最后交给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