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兰因絮果,必有来因(1 / 2)

加入书签

第296章  兰因絮果,必有来因

        王承舟当然知道母亲李玉珠在说什么。

        前段时间他就怀疑为什么才刚到仲秋时节,山里的那头黑熊就敢肆意的冲入人类生活的地界,到地里糟蹋庄稼。

        原来,是它有崽子了么……

        而且,它最终死在自己手中。分肉的那天,好像确实看到它是头母熊来着。

        现在,它的崽子竟然也落到自己手里。看情形,体态瘦削,差不多快要饿死了。明明是一头熊崽子,却能让人误以为是一条小狗。

        其中虽然有天色太暗的缘故,可同样从侧面证实,它就是那头死去母熊的孩子。因为失去了母亲的照料,它才差点饿死在山野间。估计是饿昏了头,或者为了躲避危险,才慌不择路,差点从大山里跑出来,闯入庄稼地里。

        一饮一啄,皆有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

        王承舟突然一阵头大。

        看着眼前这头黑熊,却莫名想到了徐小芷……

        怪不得老娘一直在念“阿弥陀佛”,别说她了,连王承舟都觉得自己这是被命数缠身,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自己杀了它娘,上天就把它送到自己面前,让自己代替它娘把它养大。

        说起来很玄乎,可这种念头就是莫名其妙的在心底里浮现。

        王承舟蹲在地上,瞅着面前黑炭头似的小东西,黑着脸,半天没有说话。暗道:自己真是彻底成个农村人了,竟然连迷信的心思都有了。

        可眼前闪过徐小芷的身影,又不得不相信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当初自己要是不去招惹她,又怎么会让她对自己情根深种?最后弄出如此多乱七八糟的麻烦!

        可自己是一个医生,当初她被黄牛踢到,自己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在感情方面,王承舟本来就是个心软且愚钝的人,越想越是头大……最后,索性一把将地上的熊崽子提溜起来,气道:

        “这小畜生也是个昏了头的,我跟它可是有杀亲之仇,它竟然闯到我手里自寻死路!”

        “干脆,我现在就把它丢回山里得了。”

        “这么个玩意儿,养在村子里也不是个办法呀!”

        “哥!”

        王爱朵见他说什么仇呀杀的,吓了一跳,真以为他要把这憨了吧唧的小家伙儿弄死,急得叫了一声。可听到下面的话,才知道他不过是过个嘴瘾,说得那么冷酷,可一句话就怂了,根本做不出那么残忍的事情。

        不由得白了他一眼,嬉笑道:

        “哥,就它这么大点儿,丢回山里肯定活不成,随便什么东西就能把它吃了。”

        “而且,这马上就要入冬了,到时候大雪封山,要是没人照顾,它肯定得饿死。”

        “我觉着,养在家里也没事儿。书上都说狗熊是很聪明的,通人性,就当小狗养了嘛。起码一两年之内,它并不能对村里人构成什么威胁。”

        王承舟一阵沉默,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皱着眉头问道:

        “爸,家里分了多少斤红薯?”

        “今年的收成不错,应该够各家各户填饱肚子了吧?”

        “要是吃的东西不缺,就把它养在家里?”

        王红河和李玉珠都是信神的,这件事本来就对他俩的冲击很大,坚信是自己儿子造了孽,上天给他一个补救的机会。所以,对于把小狗熊养在家里,他俩心底里并不怎么反对。

        可听到他的话,还是忍不住叹了一声。

        王红河张了张嘴,苦笑道:

        “仨儿,以前你整天读书,不怎么关心地里的庄稼,连去年的事儿都忘记了。”

        “要知道,红薯这玩意儿十分泼皮,只要不遇上特别大的灾年,哪年的收成都不低。”

        “可你知道为啥每年咱们都不够吃吗?”

        王承舟一愣,还真有点茫然。

        “那是因为地里打的粮食,它不仅仅是让咱们自个儿吃的呀。”

        李玉珠接过话茬,叹了口气,“粮食打下来,咱们首先就是公粮,单是这个,就得拿去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产量。”

        “然后就是提留,咱们大队那么多任务,一年到头又是办活动又是出外差,不都得钱?这粮食就又得少去一成。”

        “再者,为了照顾村子里的困难户,队里分配粮食的时候都是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大头都是按照各家各户的人头数分配,余下的才是按照工分来分。”

        “就像咱们,一家四个壮劳力,每天都是勤勤恳恳不缺工,可到头来,却只能跟杨树梢家分的粮食差不多。”

        “他家的情况你应该知道,慧萍一年到头都在生孩子,根本下不了地。家里四个丫头一个还在襁褓里,两个才五六岁,只有巧儿那丫头能当半个劳力用。再加上杨树梢,拢共就一个半劳力,可粮食一点不少分,甚至比咱家得的还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