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鞑子内讧(1 / 2)

加入书签

第474章  鞑子内讧

        今年眼看就入冬了。

        南方各省的官船沿着长江出海,走海路不断往辽东运送移民百姓。

        这些入冬也不停歇的南方移民,全是之前兴大狱带来的流放人口。

        虽然皇帝下旨,只有证据确凿的重罪主犯,才要三族流放,可不说全国,只是南方各省的加起来,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了。

        所以,明清两朝的文字狱才能这般恐怖,便是老朱当年也曾大兴过,可能老朱本意上不想搞那么大。

        可下面这一执行起来,往往一牵连就如黄河决口一般,止都止不住。

        帝王权势熏天,尤其开国君王,大权在手,天下我有。

        朱怡炅自认为已经相当克制,近几年几乎都没怎么乱来,就这次被激怒了才来了一波,也是瞬间数十万人受到牵累,下旨收敛也还有起码十万人被迫流放三千余里。

        而且,就这还是朱怡炅为了充实辽东人口,肯定会着令各地官府准备足够冬衣和粮食。

        要不然换作正常大冬天流放,无论往哪里流,这些人起码在船上便要好多人生病,到了地方就得冻死病死一小半。

        吉林乌拉城。

        吉林乌拉原名船厂,顺治十五年为防备俄罗斯造船于此而得名,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驻船厂后改名吉林乌拉城,满语意为松花江沿岸的城市。

        这里也与后世吉林市的地理区划基本吻合,所以朱怡炅要给吉林改名很正常,他反的是满清,怎么可能还会用满语的城市名来做省名。

        不过,虽然宁古塔将军改驻吉林乌拉,但宁古塔城却从未被清朝放弃。

        这里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宁古塔便是后金的重要城镇,直接勾连广阔无人烟的黑龙江将军辖区。

        《盛京通志》对宁古塔的记载:“南瞻长白,北望龙江,充边镇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然后……宁古塔没了。

        是的,宁古塔没了,而不是黑龙江、索伦部先反了。

        朱怡炅发往黑龙江、索伦部的圣旨密信……不,压根算不得密信,因为完全没避着退至吉林乌拉的鞑子朝廷。

        大明这两道发往黑龙江、索伦部的圣旨,摆明了就是在挑拨离间,而且还效果奇佳,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那可就一发不可收拾。

        就算鞑子朝廷这边绝对信任黑龙江和索伦部不会背叛,那黑龙江和索伦部也得自己心里发憷。

        这本就是大明君臣的目的,挑拨鞑子内部的斗争,只不过,最终结果却是有些偏差,黑龙江和索伦部还在迟疑,一时间没来及叛乱。

        倒是不知怎么搞的,宁古塔这边先造反了,而且闹得动静特别大。

        吉林乌拉的鞑子朝廷都懵了,那些鞑子王公大臣们,也顾不得再相互之间明争暗斗了。

        宁古塔要是没了,那可就是腹背受敌,鞑子向北的退路也将彻底堵死。

        鞑子朝廷匆忙聚兵,在吉林乌拉凑出一支不到万人的大军,前往宁古塔平叛。

        然后,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

        由于鞑子退至吉林乌拉,这边不仅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就连城市也没多少人口。

        而今又是大冬天的平叛,底层鞑子兵别说吃饱饭了,连冬衣都发不全,有冬衣的也多极为破旧,还带着腐烂的怪味道,明显是从吉林官仓里淘出来的旧货。

        这等条件,还真不是有鞑子官员中饱私囊,因为上层鞑子贵族,也就是穿普通冬衣,原来的奢华想都不要想。

        可问题是底层鞑子不会信,也不在乎真相到底如何,他们只知道这样去宁古塔平叛,走在半路可能就得冻死饿死不少。

        于是乎,平叛大军,才刚走不到三分之一,就直接哗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